加强主播点评的语言力度

2011-12-29 00:00:00刘莹
新闻爱好者 2011年7期


  主播点评就是对节目内容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意见等。释疑解惑是主播职责所系,点评的意义在于能够揭示节目内容的深刻内涵,使观众明白其意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大量的事实报道虽然丰富了信息量,但如果仅罗列,不点评,观众往往无法确切认知信息的价值。目前一些主播对节目内容的点评语言存在几个问题:唱高调、煽悲情、玩辞藻。每当需要加强感染力的时候,可以看到有不少主持人在节目中造势,或精心虚构英雄故事的心理活动,或大力粉饰大公无私的美好心灵,或违心高喊一些煽情口号,或任意渲染家庭悲剧。这样偶尔得到的收视率诱使同行纷纷摩拳擦掌,开始为煽情做准备,不把你感动得掉眼泪誓不罢休。
  这几个问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轻浮。轻浮的本意是轻率浮躁,言语举止随便,不稳重、不庄重,在本文中专指主持人为了煽情省时省力而投机取巧。叶圣陶曾经著文提出文章要“求诚实”,包含两层含义:“一、选材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二、写作态度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的态度。”叶老的教诲在当今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面仍然具有发人深省的启示作用。那么,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个解决思路的中心词是“力度”,语言表达的力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现象观察力、思想穿透力、语言表现力。
  主播的现象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运用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或借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进行考察和了解的一种过程和方法。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思维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所以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收集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发展自己的智力,首先就必须把观察的大门敞开,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进入自己的大脑。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想象思维等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国艺术家罗丹告诫他的学生、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是这样一句话:“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
  同样用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有的主持人观察得很细致,不但能即兴说出人物和景物,而且能描述出人物的神态和景物的特征,并把人物与景物的联系以及自己的心情融为一体。这说明这个主持人观察力是比较强的,优秀的观察力在节目中主要有以下表现。
  能抓住典型性形象。观察力强的主持人能够敏锐地抓住那些共性与个性有机融合又极具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否则将会流于平淡而失去魅力。比如辽宁地区某电视台有一个《新都市》栏目,其周播板块叫“走街窜巷”,要求主持人讲述这一周来他“街访”的见闻。本来应该富有生活情趣的节目,由于主持人不能抓住典型形象,只能交代婆婆妈妈、鸡零狗碎的生活碎片,导致收视率迅速下降。而央视主播赵普在报道灾情时,面对灾区当地民众的状况,声音哽咽,潸然落泪。与此同时,网友们通过电视和网络看到了这一幕,并在网络上记录传达了这感人的一刻。2008年5月,汶川地震时,央视主播赵普在播报地震现场几个典型悲惨镜头时,有感而发:“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画面、被这样的声音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话未说完,眼泪就已在赵普眼圈里打转。停顿了片刻后,赵普用哽咽的声音接着说:“因为我们爱这个土地,这个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
  能抓住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观察事物时如果粗心大意,走马观花,往往会错过或漏掉很多细节,导致“粗枝大叶”,然而通常最富有表现力的恰好是细节部分,唐朝大画家戴嵩作过一幅《斗牛图》,但由于他平时观察不仔细,导致出现“两牛相斗,牛尾高翘”的错误。观察力强的人往往能够巧妙地抓住那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比如江苏电视台《孟非读报》主播在报道“周正龙”新闻时,抓住周正龙这个假老虎盖了两层大楼房这个细节,展开评论,由此批评有些官员互相袒护的弊病,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还为那些跑腿的人提供利益,评论一针见血,令人敬佩。
  主播的思想穿透力
  思维,简单的说法就是思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了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阶段。通过思维的运用,我们才能从客观事物中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再经过分析、综合,来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思维,人能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主持人如果思维的穿透能力不够强,他的表达就会在罗列现象之后缺乏独到的体会和见解,节目的结构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逻辑力量而缺乏穿透力。正如美国出版商杰克·富勒所说:“就其原意义,客观性这个术语表明新闻要公正、透明,不应经过记者大脑的加工。当然,从一开始,这种想法就太天真。凡是做过记者当过作家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没有人报道过绝对客观的新闻,也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报道的内容总是带有记者的倾向。”
  优秀的思维能力在节目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能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性;2.节目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焦点访谈》有一期标题为《李欢弹奏生命赞歌》的节目,报道了与病魔英勇抗争的小姑娘李欢的事迹。结尾时,敬一丹面对主人公的感人表现,发现了故事背后蕴涵非凡的思想力量,她说:“现在由于疾病的原因,李欢还不能站立起来,但是就精神而言,谁又能说她没有站立起来呢?在采访中李欢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弹奏的曲子是贝多芬的《欢乐颂》。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欢乐颂》那富于生命力的旋律吧!”在这个例子中,主持人的思维穿透力表现得自然贴切,首先,她在播出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例之后发现了日常生活背后共同的本质性特征:“顽强”。其次,语言逻辑线索清晰:从现象到本质,这样的语言表达干脆利落,收放自如,全部材料浑然一体。
  主播的语言表现力
  语言表现力就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古人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所以恰当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锦上添花。有人说比喻是修辞之王,无喻不成文。比喻可以使表达变化自如,出神入化。既可以化虚为实,也可以化实为虚。化虚为实是常见的,如古典诗词中常把看不见的愁比作各种可以感知的实物,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描写愁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典型,此外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化实为虚同样会使文章妙趣横生,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丝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
  听众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通顺流畅,其次要求语词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因此优秀的语言表现力在节目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简明、准确、生动上。比如一向受欢迎的水均益,在一次《面对面》节目中,就“建成国际大都市”发表看法时,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应当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希望在国际大都市的名单上有咱们中国的城市,但更应当说,从实际出发,认识自己的位置和差距,比雄心勃勃更重要。”这句话简洁有力,音韵铿锵,真可谓字字千钧,余音绕梁。语言表现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作者只有对大量优秀作品进行认真学习并同时进行持之以恒的艰苦训练,才能达到洒脱自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2.杰克·富勒[美]著,展江译:《新闻的价值》,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