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他在体育的价值观、群众观、实践观、政治功能观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为以后的党中央领导核心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体育观实践性很强,研究他的体育观,有利于加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研究,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体育理念和体育法规体系。
关键词:邓小平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①“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②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与繁荣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体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观,他的体育观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时代性,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位和大众娱乐健康方式,体育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而蓬勃发展,研究我党领导核心的体育观,阐明与第一代领导核心体育观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研究,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体育理念和体育法规体系。
邓小平的体育思想既体现在他的实践活动中,又体现在他就体育工作发表的谈话、题词以及党和政府的有关体育工作的文件中。
关于体育的价值观
现代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既有个体价值,又有社会价值。邓小平也正是从体育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来认识体育的,从这两个方面提出了体育价值观。
在体育的个体价值上,邓小平认为体育活动具有调节大脑、消除疲劳、焕发精神的功能,充分反映了动中有静、劳逸结合的养生原则。他不仅自觉积极地利用各种健身方法终身坚持体育锻炼,而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以此来锻炼身体,敏锐思维。打桥牌是他休息的一种特殊方式。他说:“唯独打桥牌时,我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休息。”他不仅把体育视为改善体质、延续生命的手段,而且视为一种健康的生活,完善人生必不可少的过程,视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
在体育的社会价值上,邓小平把体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的论断。③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新时期体育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第23届奥运会期间,邓小平对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说:“现在看来,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鼓舞了这么多人,吸引了这么多观众、听众,要把体育搞起来。”④邓小平还多次号召各行各业学习中国女排和乒乓球队精神,说“这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贡献。”⑤总之,体育对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激发亿万人民的智慧和热情,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于体育的群众观
在体育的群众观上,邓小平深刻阐述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辩证关系,表明了他体育观的人民性;此外,他还强调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重视素质教育。
邓小平十分重视体育的人民性,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要求体育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1952年,他为第一届西南地区运动会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的群众中去。”⑥国家体委的群众体育司,就是由他建议而设立的。1974年8月,邓小平在接见我国参加亚运会的体育代表队时说:“毛主席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就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广泛的群众性问题,就是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体委就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当然也要有国家的水平问题,要搞好各个项目的运动水平,这也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阐明的,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体育也是这个问题嘛!”⑦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选不出来,当然整个国家水平要提高,要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对立统一的。邓小平阐述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辩证关系,要两手抓,但重点是群众体育,这就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邓小平体育思想人民性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和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都明确提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这都表明,在邓小平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体育事业的人民性,体育事业承担着提高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时代重任。
体育是造就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体育不仅育体,而且促进德、智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⑧邓小平在强调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同时,还强调要加强和搞好学校体育工作这个基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他认为:优秀运动队只万把人,业余体校只千来所太少了,列举了围棋、足球等项目都要从小抓起,特别强调“中国足球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⑨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⑩“今后,不仅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录用。”邓小平的讲话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他非常重视体育在造就全面发展新人中的重要作用,关心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他曾多次告诫国家体委负责同志,“就是要加强学校的体育嘛!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要发展少年儿童业余训练。”1980年5月26日邓小平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他把“有体力”作为为人民、为人类作贡献的基础。按照邓小平的指示精神,经国务院批准,1990年3月12日起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可以说,正是邓小平这一体育思想的实践,为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广泛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以更加迅猛的步伐向前发展,在增强全民族的体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等方面都取得了日益显著的成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所有这些无不得益于我们对邓小平体育思想的贯彻与执行。
关于体育的实践观
邓小平体育思想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他作决策时,总是坚持大胆尝试与及时总结相结合。他说:“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坚持大胆尝试,及时总结,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在指导我国体育工作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90年7月,他在听取国家体委领导同志汇报北京亚运会筹备情况时询问:“中国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好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在他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促成了我国申办奥运会的决策。当他得知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利后又指出:“申办不成,没有关系,总结经验。”这种经验为我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办好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邓小平的这种大胆尝试与及时总结的决策思想,也为新时期体育领域的各项改革扫除了思想障碍,开辟了前进道路。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对同年11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的全国体委主任座谈会起了“换脑筋”的作用。通过这次会议,体育战线解放了思想,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体育改革的模式。从此,大胆尝试的精神成为体育改革总的精神。以足球为突破的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及体育改革目标——“六化六转变”的确立,都集中地反映了这种策略思想。
关于体育的政治功能观
邓小平也很重视体育的政治功能,他既提出了“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的论断,又阐明了关于体育工作中的政治和业务的关系。他曾指出:“你们有政治任务,不要只看到那么一个小球。一方面是打球,这个打球中体现了很大的政治任务。”“输球就是把整个国家都输了。”1990年7月,邓小平在视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时说:“我这次来是看到底是中国的月亮圆,还是外国的月亮圆。看来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比外国的圆。现在有些青年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圆,对他们要进行教育。”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我国体育战线加强了对运动员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体育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繁荣,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发展国际交往与加强同世界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加强国防力量,都有重大作用。”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创造性的政治战略构想,体育界曾成功运用它解决了我国奥运会会籍问题。中国体育要走向世界,就得解决好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关系,当时大多数国际体育组织内的中国席位还被台湾占据着,因此,要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就要找到一个既坚持原则又从实际出发,又能为各方接受的解决方式。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公开表述“一国两制”构想之后,当时的国家体委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设想,“即在斗争中改变策略,过去的主张是把台湾从国际体育组织中驱逐出去,能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允许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在改名、改旗、改徽之后,留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对于这个新设想,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亲自拍板,力排众议,才一锤定音。”同年10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的名古屋召开会议,研究并通过了中国提出的这个方案,当时被称为“名古屋决议”,现在简称“奥运模式”,使新中国正式回到了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奥运模式”的成功也是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指导下解决的第一个历史难题,从此中国体育得以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走向世界,这就是政治的作用、政策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体育观,这种体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的体育观更多地表现为把毛泽东的体育观具体化为体育政策和法规。换言之,毛泽东的体育观强于理论性,具有开拓性;邓小平的体育观强于政策性,具有实践性。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样,二者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注 释:
①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⑦《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中国体坛四十春》,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④⑨张彩珍:《论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国体育报》,1984年11月10日,第1版。
⑥尹丽萍:《小平同志体育指示录》,《中国体育报》,1997年3月3日,第1版。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0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第106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伍绍祖:《学习邓小平理论做好体育工作》,《体育文史》,1997(2)。
伍绍祖:《缅怀邓小平同志做好体育工作》,《中国体育报》,1997年2月22日,第1版。
(作者单位:河南省财经政法大学体育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