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道德观念的树立和文明行为的形成,离不开新闻舆论的引导。近年来,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基本道德规范,宣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宣传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基层涌现出的凡人善举。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见贤思齐,创先争优。媒体在成功宣传道德模范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浓厚氛围宣传道德模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肩负着舆论引导重任的媒体也探索出丰富多彩的报道手段。地处豫东平原的周口市,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英雄辈出。近几年来,当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道德品质和模范道德行为的先进人物。
对这些闻名全国的周口籍道德模范的报道,周口日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一批又一批道德模范的形象深深印在周口人的脑海里。入选中国好人榜的高中生韩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王灿云、感动中国人物李灵等十多位典型人物,均是周口日报、周口晚报联手,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介绍推向全市,进而走向全省、全国。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广东九江断桥边舍命拦车的周口三位农民的事迹,虽然是外地媒体首发,但周口日报利用自身优势,也及时跟进,精心策划,派出记者去新闻发生地、他们的家乡专访。得到了大量的资料,更加丰富了新闻背景。全新角度的报道,加深了读者对新闻人物的全面认识,深化了新闻主题,充分发挥了地方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们身边,既有闻名全国全省的道德模范,更有无数凡人善举,好人好事。这些平民英雄经年累月,默默无闻,从事着自认为很平常很应该做的事。他们弘扬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同那些著名的道德模范一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作为地市级媒体,与读者有着地域相近、心理相亲的优势。因而更易于接近发生在民间的凡人善举。报社把发现、宣传、学习这些平民英雄,作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内容。周口日报社开通有全天候的热线电话,记者随时到最基层、第一现场采访感人的好人好事。对平民英雄、凡人善举,不惜笔墨、不惜版面,深刻挖掘平凡中的不平凡,小事中的大意义。《周口晚报》从2009年初开始,特设《爱心档案》专栏,报道发生在周口大地各类感人的道德模范人物。专栏内容小到拾金不昧、送迷路的老人回家,大到见义勇为斗歹徒,几十年帮助孤寡老人。文章短到上百字,长到四五千字,目前已刊发50多期,成为晚报的一个品牌。
无论是闻名全国的道德模范,还是身边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新闻媒体宣传他们的品质行为,应该能够让社会各界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近几年的宣传报道中,各地媒体研究此类报道的特点与规律,从充分展现道德模范的真善美入手,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真,道德模范的平凡。真,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生活。道德模范之真,就是他们的平凡,平凡人做平凡事。道德模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道德底线,全面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是道德模范的客观真实。当然,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草根英雄、平民英雄,他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果有意放大他们的长处,将他们宣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会让大多数人敬而远之。要通过对其“真”的报道,让读者看到他们平凡的一面。如果失去了他们的“真”,既不符合新闻事实,也不符合生活现实。比如,2007年《周口日报》对一位闻名全国的道德模范人物的报道。该模范人物高中时家境极为困难,曾经把比较便宜的教辅读物卖给同学,从中赚取差价。显然,这种做法并不妥当,因为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教育部门严令推销教辅读物。当初采访时,有人认为卖书这个细节不要写入。后来各媒体并没有刻意回避这个细节。事实证明,这个小小的情节并没有损害主人公的形象,因为这是其真实的一面。无论是宣传著名的道德模范,还是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周口日报始终把握“真”的准则,因而写出的人物、推出的典型,可信、可读,读者觉得他们就在身边。
善,道德模范的可贵。善,在实践中符合人的目的就是善。道德模范之善,就是他们的品质和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光辉,符合社会大众的意愿,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很多人追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大背景下,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弥足珍贵。《周口日报》对道德模范的报道,通过一个个平凡事例、一个个感人细节,充分宣传他们身上体现的爱国爱民、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社会美德。让全社会明白,道德模范之为,有益于你我他,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
美,道德模范的感人。美,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灵魂。道德模范之美,就在于其力量品质带给读者愉快、激励和同情等情感。宣传道德模范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希望广大读者都像他们一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他们的精神激励下把国家建设好。为此,宣传报道道德模范在遵从“真”“善”的前提下,要写出特色、写出情感,从而以事醒人、以情感人。无论那些道德模范,还是身边普通的好人好事,只要用心,都能发现其中的动人之处。《周口日报》在宣传报道中,注意寻找此人此事的特点,寻求与读者的共鸣之处。再看关于“中国最美的乡村女校长”李灵的报道。学校没有教辅书,李灵到郑州收购城里孩子用过的旧书。她在郑州的半个月里,哭了三次。因为没有钱印试卷,李灵含泪找邻居借了200元钱。在她的小学里,330名师生共用一本磨破的新华字典……看了这样的报道,众多读者深受感染,主人公的言行净化了读者的心灵。这些报道引起了较大反响,其中有主人公自身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有作品较好的烘托渲染。
(作者单位:周口日报社)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