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对新闻媒体非常重要,它是新闻媒体不可或缺的报道形式,也是决定媒体地位、彰显其社会责任的最有效手段。《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以下简称《报道如何深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窗,一窥当下中国式深度报道的真实图景和业内人士的深度思索。
理想的色彩。《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王克勤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10“中国梦践行者”,他还被称为中国第一调查记者、中国第一揭黑记者。在回顾自己20年的职业生涯时,一贯低调的他言辞间也不免流露出自豪:“我当年20多岁就做了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的报道,马上引发全省范围的回收市场整治。10年后的兰州股市黑幕报道,也引发了全国性的股市整治,兰州有150多人被捕。然后是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报道,不仅引发了整个出租车行业的整治,而且启蒙了出租车行业从业者,强化了他们的维权意识,促成了一系列维权活动。”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践梦者,王克勤认为新闻报道能够做到深入的关键在于线索的选择,它的标准应该是事件和转型社会的大背景是否相关,报道后能不能促进一些政策的调整、制度的完善。而在题目确定后,扎实的调查采访是第一要务,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只有获得大量一手材料,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进而解释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报道如何深入》一书收录了王克勤的代表作《的哥的姐怨声载道——揭开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11个页码还只是节选,这篇文章他用了近半年时间,先后采访了100多位出租车司机及出租车公司、政府相关部门。王克勤认为在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对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的媒体都是以“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为己任的,而为之奋斗应该是一个真正报人的毕生追求。
新闻的专业主义。从西方舶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性,这是西方新闻界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虽然它与我国的新闻实际不能完全契合,但其中的客观、真实、独立等原则确是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也成为越来越多国内从业者的自觉选择。
为了做到客观、真实,为了保证受众的知情权,也为了保护自己和所在媒体,记者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真相,将报道引向深入。在采写《世纪末的弥天大谎》时,虽然已经掌握了《南方周末》和新华社两家媒体的调查情况,但《中国青年报》的资深记者蔡平仍然决定深入新闻事件的发生地闵家沟村——湖北省丹江口市辖属的一个偏远小村。害怕打击报复,没人愿意带路,她用坚持感动了村民。雨天路滑,在进村的路上,这位50多岁的女记者摔了几十个跟头。为了避免暴露身份,进村后她怀揣村民画的地图,独自暗访。艰难的采访揭开了弥天大谎:一个省里树立的重大典型“贫困山区的好支书——闵德伟”的先进事迹全部是假造的,这位“好支书”是已经被村民检举了3年的村霸,被神化成“小康村”的闵家沟一直被贫困笼罩。《世纪末的弥天大谎》引起轰动,被曝光的一方要打官司并提出40万元的赔偿要求,报社派出第二个调查组,央视《新闻调查》也派出了摄制组,重访的结果证明蔡平的报道采访是很扎实的。
系统的支持。对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来说,单位内部的系统支持至关重要。系统能够提供多少采访成本、采用怎样的考评机制,系统有没有足够的敏感和智慧为报道探寻“安全边际”,一旦涉讼系统能够承担多大的风险和责任,这些因素也决定着深度报道尤其是较敏感的调查性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能不能产生并被播发。
《南方都市报》记者姜英爽认为好作品的产生,取决于记者所在的平台。比如姜英爽写作《妞妞资产大起底》的起因是报社的编委看到网上流传的一封信,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被要求看电影《时差七小时》,还要买书,而电影女主角的父亲是深圳某官员。在领导的建议下,姜英爽进行了第一次采访,妞妞讲述了不少关于她父亲的事情,希望采访能帮她澄清传闻。而成稿时这一事件已经引起了媒体的普遍关注和质疑,为避免读者误以为报社在给妞妞粉饰,总编辑决定不发稿。在同事的帮助下,姜英爽查到给妞妞电影投资的公司的“法人代表”就是妞妞本人,同时她还是多家公司的股东,在查实这些情况后,姜英爽又对妞妞进行了补充采访。虽然在稿件中没有点出妞妞父亲的名字,但考虑到当事人身份的敏感性,姜英爽判断这个稿子很难见报,但让她意外和激动的是,这篇《妞妞资产大起底》最终发表了。如果不是报社形成了强调“接近事实本身”的传统,如果不是报社探索“安全边际”的能力较强、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对妞妞事件的报道遭受的可能就是隐而不发、胎死腹中的命运。
在一家媒体中,除非有特别的政策支持,一般来讲,智力、体力高投入的深度报道,记者并不是收入最高的那部分人,因为媒体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计件工资。虽然专注于深度报道的记者不免理想主义,比之金钱更看重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但生存对任何人来讲都是第一要务,因此媒体采用何种考评机制也决定了深度报道的产出量。和工业生产、流水线作业相联系的“计件工资”对新闻报道的质量是一种伤害。如果按照多写多得、末位淘汰,舍得花半年时间去做北京出租业调查或者是山西疫苗调查的王克勤恐怕早就保不住自己在《中国经济时报》的职位了。当然,让每一个媒体都不计投入地支持深入报道并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但是有志于此、期望通过深度报道进行突破的媒体可以通过制定特殊的政策来鼓励此类报道的产生。
《报道如何深入》一书的写作意图,用陆晔教授的这段话可以很好地说明:“媒介的新闻生产始终在宣传管理和市场逻辑的夹缝中成长,时进时退、有力有痛,而转型社会的断裂特征则为深度报道从业者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提供了一种荆棘丛生但前途光明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