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11月20日,第47届金马奖如期在台北举行颁奖典礼。50岁的影视演员吕丽萍凭借在电影《玩酷青春》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大奖。尽管之后争议不断,电影《玩酷青春》中纯粹的艺术美和真实的生活性却开始被更多影评人和受众所称道。本文拟以此部电影为样本,探讨生活题材小成本电影的美学实践。
关键词:《玩酷青春》 电影美学 真实观 符号学 蒙太奇 电影史观
由中国新生代导演孔令晨执导的号称“内地跑酷第一片”的电影《玩酷青春》赶在2010年9月档上映,之后在受众反响并不高涨的情况下,爆冷摘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桂冠。从电影的社会功能论角度来看,“跑酷”的时尚话题与“80后”、“90后”的成长历练话题还不足以成就这部影片,老戏骨吕丽萍对一位平凡母亲的成功演绎,更加凸显了这部电影的价值,赢得了专业电影评委的青睐。《玩酷青春》中对于小人物真实社会属性和本源人性的刻画、对于新式艺术客体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于不同艺术符号的合理融入,从电影美学理论中汲取了十分重要的力量,具有标本意义。本文旨在从此电影的微观视角出发,分析和探讨当代电影的美学实践。
写实传统的继承和切入角度的创新
电影理论总是来源于电影实践,电影创作的不断发展又推进了电影理论的深化和演变。就如同电影的创作初衷来源于生活,它的艺术形式高于生活,创造的心灵价值却服务于生活,即使表现形式出现幻化,精神却不可与真实生活相左。反过来说,电影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戏剧化了的段落剪辑。王志敏在其著作中对电影的界定表述就体现了这一特性,“电影是以记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①。比如灾难片的教育导向是唤起人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觉悟,而绝不是造成社会对未来的恐慌。《玩酷青春》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小成本电影,选题的微观要达到写意的宏观,必须提炼出五味杂陈的生活感言,所感所言也必须表现出对生活的建树意义。正如金马奖评审回应质疑时说的,吕丽萍赢在真实、赢在平凡。
真实价值——小人物电影的角色意义。当代中国,“和谐”成为社会精神文化体系中受众竞相追捧的文化符号之一,“回归生活”也就成了众多电影取材的灵感源泉。从“平民导演”冯小刚早期贺岁作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系列经典开辟蹊径,到当前第47届金马奖吕丽萍凭借在《酷玩青春》中成功扮演一位极平凡的母亲角色而封后,小人物题材电影已经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顶峰。相悖于科幻、战争、悬疑、动作类题材影片的“跳出生活”、“刺激感官”,以小人物为刻画对象的家庭伦理题材电影,有着温馨、真实、贴近的标签,迎合了当代电影受众通过观赏电影而升华生活感受、寻找人性光环的迫切愿望。从中国美学观念的理论来看,“真实不失一种毋庸怀疑的绝对的崇高目的、一种本源、一种出发点”②。
高考、叛逆、成长、沟通是现实生活中时时发生的事。敢于在麻木的情绪中挖掘感动,是《玩酷青春》价值选择的突破。为了追求戏剧性最大化,灾难、穿越、历史、救赎成了电影生搬硬套的铺设文化,由于真实性匮乏、远离生活,这类电影渐渐掩盖了电影艺术最美的价值“真实性”。布列松的影像社会责任论同样可用来指导影视创作: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③
源于生活题材的电影,因具有真实价值,尽管在观赏时没有触目惊心和力竭力尽,但其留下的却是悠长的艺术甘甜和无尽的文化回味。电影《玩酷青春》以人物“卖废品”讨价还价为第一幕,就已经定下了写实的基调,剧情继续在生活的范畴中展开:罗素芳的本命年生日、老少三代在餐桌上的每一次交锋,这些真实而平常的镜头切换,使得电影最后原本突兀的一个玩笑——罗素芳前夫的出现,也显得极尽平常和真实,这才是戏剧性。“你越理解生活的底色跟结构、规律、标准程式,越容易看到戏剧性”④,让事情发生而不是闪躲,要一步一步而非三级跳式地展开电影叙事。
角度提炼——旧题材、旧剧情、旧角色也有新意境。冲突与矛盾是电影思想的集中表现。然而两代人之间的意见纠葛、新新青年的青春与梦想、平凡小人物生活的艰辛这些都是电影戏剧中已无任何新意的题材。老中青三代同堂的个性差异、望子成龙心切的母辈形象,这些也都是不再新颖的剧情标志。偏偏电影是一种伟大的表现艺术,即使是生活中平凡的人、普通的事,站在一个新的理解高度,或者选择一个新的表现角度,甚至冒险尝试满足一种新的受众需求——用美学手法翻新旧事,也有意想不到的韵味和张力。
离异、下岗,家中上有孤寡老人、下有待哺小儿,类似这样的伟大女性形象在宋春丽的《九香》和巩俐的《漂亮妈妈》中都有体现。这类电影凭借受众对母爱的通感,赚取了无数的眼泪和此后对母爱无穷尽的歌颂。反思人物形象,对无论是宋春丽还是巩俐饰演的母亲,受众的第一感受是同情而非佩服,因为一味的悲情手法使这些母亲看上去更多的是可怜的“无奈”。电影《玩酷青春》摒弃了这种艺术手段,转而选择给受众创造出崭新的、“理性上喜爱”而非“感性上同情”的伟大母亲形象。如影片中罗素芳(吕丽萍饰)大闹儿子何志鹏(盛超饰)跑酷广告拍片现场的片段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母亲形象,是一个真实世界中有些倔强、执拗的母亲。出于为儿子好的唯一目的,女主角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母亲角色中,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吕丽萍一句“我管你什么裤啊、袜子的,我们不跑了”顿时使尴尬的场景和生动的语言相映成趣,笑过之后,幽默的语言撞击的却是受众的心灵。母亲的无奈,恰恰在这样可爱的瞬间凸现出来。
电影中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角色设置是租客小方,这是本片的另一个创作亮点,就像男主人公何志鹏代表着“80后”“90后”激情一代,人物小方也有着“北漂一族”的时代烙印。他就像一根引线,穿起了别人一家故事的同时,也经历着自己的人生。这个角度虽然隐藏在电影背后,却无形中增加了这部电影的人文厚度。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是: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⑤选取合适的角度去表现主题,是电影美学实践创新的突破口。
新时代的蒙太奇之路
电影《玩酷青春》中大胆地选择了“跑酷”、说唱等其他领域的艺术元素,经过蒙太奇手法的转承联合,为这部本身有些“土”的电影增加了很多美学看点。
艺术素材——与相通的艺术形式共鸣。“蒙太奇是一种独特的、全新的和创造性的艺术。”⑥继《红磨坊》剧情曲折的吸引与歌舞惊艳的享受共同铸就了成功的艺术作品之后,电影人也开始走出影棚,寻找来自现代化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异域风情。音乐舞美与体育舞美具有共通的美感,“跑酷”运动因着“征服”与“超越”的艺术特征,成为时下最受追捧的电影语言。无论追溯到好莱坞电影《企业战士》、《13区》、《007皇家赌场》,还是以数月前刚刚热映的《波斯王子时之刃》为例,运用现代、时尚而富有观赏价值的“跑酷”艺术,在这个阶段无一例外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像记忆。
肢体语言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逆光下镜头捕捉到的因“跑酷”造型不断变化的黑影,如同舞台上的精彩影戏一般,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前拉起了一张浪漫的网和感性的幕。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能够穿插如此夺人眼球的艺术表演,是对艺术素材重新排列组合的创新之举。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消费时期,给电影增加电影之外的艺术享受,就如同跟着电影《红磨坊》来到大歌剧院,亲身感受音乐恢弘的力量和场馆里热闹的氛围一般,必然提升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
电影《玩酷青春》在剪辑时还应用了一段极有律动的说唱音乐。笔者认为,这是导演孔令晨个人时代属性的象征。如果要通过美学表象来确定这部电影的唯一主角,那镜头一定会摆向阳光下奔跑跳跃的年轻人。这段音乐的表征效果也许并不能为这部电影的主题表达添彩,但从丰富电影内涵、贴上典型标签来看,时尚音乐元素的加入功不可没。
美学符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北京的大杂院是中国民生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同样,法国电影《暴力街区》里的跑酷创始人“大卫·贝利”也象征着“跑酷文化”的精髓。仅90分钟的电影时间,如何使电影艺术言之有物,善于使用美学符号、“借力给力”是电影《玩酷青春》的又一大成功实践。
语言学家翁贝尔托曾说过:“象征是一种活动,通过它,人认识到经验的复杂性,并用与之相适应的表达系统的内容结构组织它。”⑦作为一部朴实无华的生活题材电影,《玩酷青春》在竭力寻找美学中的浪漫主义成分,巧妙地使用象征符号,可以架起审美情绪通向电影美学艺术的“高速通道”。
审美升华——感官与心理的双重契合。电影的创作有四种基本方式:直觉创作法、故事创作法、思想创作法和特征创作法。电影的直觉单元,即电影的画面与声音通过时空营造呈现出“好看”和“好听”的特质。⑧《玩酷青春》中运动造型的设置因观赏性突出,电影叙事的逻辑性与圆满性便被受众宽容甚至忽略。
以知觉单元来表现故事,不仅能达到刺激受众感官的效果,恰当地利用受众的审美追求打造审美现象,还能达到电影复杂的深层美学。受众在追求审美时倾向于亲近感受中高兴和愉悦的部分,倾向于排斥感受中不高兴和不愉悦的部分。⑨所以对于电影主人公命运的关注成为一条极佳的审美创造路线。《玩酷青春》中罗妈妈与“下岗”命运抗争,电影对其与日本老板语言争锋场景的刻画极大地满足了工薪阶层受众的审美需求,吕丽萍对罗妈妈在老板办公室织毛衣片段的精彩演绎更是让观众大呼过瘾,这些其实是与受众心理完美契合的效果。
知觉单元表现故事有一个重要特点——视听呈现性。电影《玩酷青春》在中后期有一个钢琴背景音乐的人物白描片段,在一个狭小的镜头空间下,女主人公吕丽萍蹲在地上缓缓地打扫厕所,侧面单光束打在人物头顶,看不见其面部表情,却因整个镜头持续了近20秒,而把女主人公的无奈与黯然传递给了受众。
电影史观下的艺术价值定位
对《玩酷青春》这部电影的评价自始至终褒贬不一,毕竟其斩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历史观上也必将载入史册。正如意大利电影学者朱莉安娜曾说:“就电影理论和历史理论两个方面而言,电影史都是历史与理论之间的有益结合。”⑩这部电影的艺术实践价值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渊源,这种内在关联必将成就其在历史书卷中永不降温的议论之声。
社会底层民生之题、现代婚姻危机之题、女性权益维护之题、青少年成长心理援助之题、高考应试教育利弊之题,这些都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为热门、当政者急于找到答案的未知题,而这些背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便成就了《玩酷青春》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片又具有了纪录片的功能,文化内涵便多了“社会铭文”的意义,艺术价值因历史价值而得到了提升。
当代的电影美学理论与多种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交叉渗透,变得复杂而多变。与历史观的聚合使电影美学理论从单纯以艺术加工和美学形式的体现等定量手段,增加到对其电影叙事的时代语境、时代感染力、时代心理捕捉、时代参照性等多方面电影史观的测量。从这个方面看,《玩酷青春》依然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
注 释:
①⑧⑨王志敏:《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胡克:《论中国早期电影理论中的真实观念》,《电影学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百度百科:布列松。
④阿郎:《看电影》卷首语,2010(12)。
⑤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0页。
⑥巴拉兹·贝拉[匈]:《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⑦翁贝尔托·埃科[意]著,王天清译:《符号学与语言哲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⑩朱莉安娜·布鲁诺[意]:《走向电影史理论化》,《当代电影》,1988(2)。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生)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