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对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

2011-12-29 00:00:00郑世慧
新闻爱好者 2011年8期


  民族意识源于“共同的想象”
  美国学者B·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曾告诉我们,现代媒介通过对现实的建构及传播,创造出了“虚拟的现实空间”,成为共同体的共同的认知领域,这个领域中的一切则如同纽带使得处于不同地域的共同体中的个体在想象中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则是民族意识的根本。新闻作为大众媒介向受众传播的主要信息内容,在强化民族意识方面的作用自是不可小觑。
  灾难新闻报道强化了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而灾难作为一种特殊的力量,却能够更加强化民族意识,增强认同感,使民族各个阶层更加具有凝聚力。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是十分典型的事例。
  议程设置——共同关注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议程设置的假设。该理论认为,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灾害。地震发生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投入到对这场灾难的报道中,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从新华网到新浪网等主要新闻网站都在第一时间推出四川地震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一时间,从救灾的应急速度,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从灾难之下政府应急水平的提升,到国民概念和公民意识的改变;消息、通讯、特写、评论、博客、短信等,媒体借助一切可能的信息传播方式,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的角度报道了灾难事件。
  在汶川地震后不到1个小时,中新网发布了一条新闻《四川汶川地震重庆山西陕西湖北北京等地有震感》。虽然只是短短几十字的纯粹事实的新闻报道,但在体现新闻价值接近性原则的同时,不言而喻地向受众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无论是四川、山西,还是北京,我们是一个整体,共同遭遇了这样一场浩劫,这无形中增强了身处“五湖四海”的受众的“共同关注”。尽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地震并未对他们造成实质上的影响,但他们触目可及的各种传播渠道都被“地震”所占据,“地震”在他们心目中空前重要起来。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建构的场景,使全体中国人在心理上超越了现实中地理的限制,产生了一个概念上的共同空间。这就像是“中华民族大家园”的缩影,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寄托。
  及时跟踪报道——共同时间的营造。灾难救援工作的前72小时被称为“黄金救援时间”,“时间”在人们心中变得异常重要起来,在生命接力紧张进行的过程中,灾难新闻报道的分秒必争也比其他报道更增加了一份动人心魄和独特的吸引力。2010年5月12日晚,笔者通过中新网搜索“青海玉树”,共找到约2406篇相关的新闻报道,平均每天关于青海玉树地震的相关报道达800余篇,几乎每两分钟就有一篇新闻报道。在地震灾难报道中,这些高密度的、及时的新闻报道将灾难发生后的时间“串联”起来。时间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