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理性看待我国足球新闻报道领域舆论监督失当与专门复合型人才缺失问题,对中国足球新闻事件中影响较大、波及全国,被媒体称为“全民恶搞”的中国足协前主席谢亚龙“叉腰肌”言论事件进行追溯,分析“髂腰肌”和“核心肌群”等运动解剖学概念,介绍相关运动训练学理论。通过专业分析和理性探究,揭示我国体育新闻媒体在此事件报道中暴露的专业性缺失。旨在提请体育新闻界充分认识,作为体育新闻最大评论报道资源的足球运动,只有在全社会整体协同配合努力下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体育新闻媒体应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积极与教育、体育等部门合作,共同培养既懂足球又懂新闻报道和大众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树立更客观、公正、专业的舆论导向,为足球的健康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良好媒体舆论环境。
关键词:谢亚龙 叉腰肌 髂腰肌 核心肌群 理性探究 足球新闻 复合型人才
足球发展有赖于全社会整体协同形成的合力,媒体舆论环境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中国足球反赌扫黑行动中舆论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在作为舆论监督领袖的媒体一方也存在许多监督失当问题。
由于新闻业内竞争激烈,权威公信力亦是竞争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体育新闻主流媒体对新闻事实本身还是本着较负责任的态度,体育领域新闻监督失当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事实定性评判方面,而这方面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是缺失兼具足球与新闻两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2008年至2009年中国足球新闻事件中影响较大并具符号性意义的谢亚龙“叉腰肌”言论事件为例,从运动生理、运动训练学角度展开深入理性分析,发现媒体评论中不恰当的方面,提示体育新闻媒体在足球评论报道中,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征询各方专业人士意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树立更客观、公正、专业的舆论导向,将自我提升与合作培养相结合,促使更多既懂足球又懂新闻报道和大众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涌现。
谢亚龙“叉腰肌”言论事件梗概
2008年中国男女足遭遇多线完败,全国大量媒体把焦点聚集于时任中国足协主席谢亚龙。其中有关谢亚龙对中国女足讲话中指称女足队员缺乏力量尤其“叉腰肌”力量训练的报道被报纸网络媒体广泛转载,“叉腰肌”成为讥讽谢亚龙本人乃至全盘否定中国足球管理体制的全国流行语。2009年3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任命卸任中国足协主席的谢亚龙为中体产业集团董事长,舆论再次哗然,“叉腰肌”事件再度被国内媒体作为指责谢亚龙外行领导内行、滥用行政干预的重要论据。虽然2010年谢亚龙等人被公安机关证实批捕,但从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新闻评论报道原则来看,媒体舆论一方是否存在怀疑指责范围过度扩大、舆论监督偏离正常轨道问题,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
“叉腰肌”实为髂(qià)腰肌
“叉腰肌”源出考证。据媒体事后考证及当事人澄清,①谢亚龙对女足讲话中指称女足队员缺乏力量训练时所提及之“叉腰肌”实际系指“髂腰肌”。由于该术语专业性较强,加上谢亚龙口音原因,第一位听到“髂腰肌”一词的现场记者将其记录为“叉腰肌”。而后由于对中国足球关注度极高,舆论对中国足球管理者又普遍怀以全盘抵触心态,其他媒体在争相转载中或有意或无意以第一当事记者现场误记的“叉腰肌”一词概括整个事件并形成以讹传讹,使“叉腰肌”一词迅速通过网络传遍全国,成为指责谢亚龙乃至整个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外行领导内行、滥用行政干预的代名词。
客观而言,髂腰肌力量训练对于足球运动有无实际意义?谢亚龙的提法有无科学依据?国内媒体在“叉腰肌”言论问题上的定性评判和舆论导向是否有对谢亚龙过分妖魔化的成分?要得出正确结论,还需结合足球项目本身特点和髂腰肌结构功能展开深入分析。
髂腰肌科学定义。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窝;腰大肌呈长形,起自腰椎体侧面及横突。向下两肌相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②其所处人体部位如图1所示。
髂腰肌生理作用
髂腰肌与速度、步频。髂腰肌是屈髋肌群中最主要的原动肌,髂腰肌收缩速度、力量不仅有助跑动中身体重心积极前送过程中完成抬腿下压动作、提高抬屈出腿速度和幅度获得更快的奔跑速度,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可提高步频。③中国足球历来以速度为传统优势,但中国球员的速度往往体现为由步幅决定的途中跑速度,步频并不十分突出。足球比赛最重要的是前5~30米速度,决定这种速度的主要因素即是步频。更高步频还能让双脚在运球过程中随时触到球和地面完成变向,解决中国球员高速带球和高对抗下变向不灵、结合球不紧的痼疾。
髂腰肌相关前沿训练理论:核心肌群训练。国内训练界近年开始注意引入国外力量训练界新概念核心肌群。该肌群位于人体腹部、背部和骨盆附近,包括背面多裂肌、竖脊肌、腰方肌、臀屈肌,正面腹横肌、腹内外斜肌、腹直肌、髂腰肌。从国外力量训练界对核心肌群功能论述中可归纳出以下三个要点:④
(1)核心肌群常位于深层,主要负责身体平衡稳定。
(2)人体完成一切动作首先动用核心肌群,其肌肉动员顺序为:核心肌群→脊髓神经传导→直接完成动作肌群,这一系列动作反应过程越短、强度越大、协调性越好,则肌肉收缩速度越快、力量越强,适应变换的外部阻力和刺激条件收缩用力能力也越佳。核心肌群功能越强,人体运动中完成各种变化动作时能召唤的肌纤维也越多。
(3)核心肌群位于人体中心腰腹附近上下身连接关键区域,是上下体整体协调用力、协同配合运动枢纽,具有承上启下整合全身力量及运动的重要作用。
国内力量训练研究界近年有人提出,国内传统力量训练多用杠铃在双脚稳定状态下锻炼身体浅层直接负责重物推举的大肌群,很少利用不稳定状态刺激深层负责身体平衡稳定的核心肌群。⑤现代足球比赛突出的特征是高速变换条件下的强对抗,比赛中队员双脚并非处于传统杠铃练习的稳定支撑状态,外部阻力方向也不像杠铃一成不变。中国足球运动员大重量杠铃练习量并不小,但真实比赛高技巧高水平对抗下常显得协调性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非稳定状态下核心肌群训练少,造成平衡稳定能力和上下身连贯协调性差,不适应围绕球权争夺快速变化的比赛条件。
足球专项核心肌群训练实例。国外核心肌群训练方法虽颇多,但国内足球界运用得还较少,加之体育新闻媒体对运动训练前沿信息了解不足,所以造成新闻界对“叉腰肌”的巨大误解,通过一些足球核心肌群训练实例可进一步澄清该问题:
实例一:中国五人制国家足球队巴西训练法。图2为中国五人制足球国家队巴西籍主教练Farinha带来的核心肌群训练法,瑞士球上平衡稳定性训练。谢亚龙指称女足队员缺乏力量尤其是“叉(髂)腰肌”力量训练的讲话,也是以巴西足球为参照对比:“巴西球员技术比我们好,晚上还自己去力量房加练。”中国五人制足球国家队在Farinha带领下冲击2008五人制足球世界杯成功并战胜日韩夺得2009东亚室内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冠军,可辅证核心肌群力量训练的积极作用。
实例二:AC米兰足球队训练法。图3为意大利劲旅AC米兰著名球员贝克汉姆、马尔蒂尼、皮尔洛、帕托等人在对包括髂腰肌在内核心肌群进行力量及灵敏性训练。通过标志绳上方来回跨越发展腰腹和大腿附近肌群力量、柔韧和灵活度。训练中双腿交替使用,大部分时间处于单腿支撑非稳定活动状态,一方面使练习肌肉收缩形式、克服阻力方向更符合变化的比赛实际;另一方面刺激深层核心肌群为克服外界干扰因素维持人体稳定状态收缩用力。双手叉腰的目的是限制手臂摆动力量,确保完全依靠包括髂腰肌在内的核心肌群力量完成来回跨越动作。
“叉腰肌”事件成因与对待
综上所述,从髂腰肌对改善足球运动员专项速度、力量及协调性重要作用看,对于具备基本运动训练经历并于担任北体大副校长期间从事过运动训练研究的前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谢亚龙而言,在发现中国足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存在一些方向性不足的情况下,应具有合理意见建议权,不能一概定义为滥用行政职权干涉具体业务。其提出意见建议的方式方法有无失当,也应结合前因后果与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新闻媒体不应在报道定调中一味采取抵触态度,否则极易在公众舆论中错误推广某些主观偏见,制造大面积认识偏差,使中国足球进一步迷失方向。
正如夺得欧洲多项顶级赛事冠军的名帅穆里尼奥在2009年8月8日北京鸟巢意大利超级杯决赛后所言:“我终于知道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你们的足球记者太业余。”“叉腰肌”事件产生的根源,除媒体舆论同足球运动管理者的立场思维根本对立外,还与我国足球新闻媒体对足球运动专业知识匮乏有关。一方面,国家体育总局足球管理中心和中国足协应与市场化运营的报纸、网络等强势媒体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媒体也应拿出更谦虚的态度,对一些专业性问题进行认真研讨。
结论与建议
“叉腰肌”系“髂腰肌”误传,髂腰肌收缩速度与力量对人体跑动速度、步幅、步频有重要影响,是核心肌群的组成部分。核心肌群是人体重要肌群,负责维持身体运动中的平衡稳定,具有承上启下的全身整体协调作用。体育专业新闻评论报道记者即使不了解相关概念,也应具有通过文献调研搞清相关问题的专业能力。
包括髂腰肌在内的核心肌群力量训练,是值得中国足球研究借鉴的力量训练方法,媒体发起有关“叉腰肌”的“全民恶搞”,实属偏离正常舆论监督轨道,其根源之一是我国体育新闻界尚缺乏既懂足球又了解新闻报道与大众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足球发展有赖于全社会整体协同配合,媒体舆论环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从事足球报道的各类体育新闻媒体,应进一步加强专业素养,提高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客观公正地评价足球发展改革中的各种功过是非,加强与教育、体育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及合作,共同培养既懂足球又了解大众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注 释:
①张卫:《“叉腰肌”这样诞生……》,《足球周刊》,2009(1)。
②李世昌:《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杨平、李克:《少年短跑运动员的髂腰肌力量训练》,《田径》,2003(6)。
④于红妍、李敬勇、张春合等:《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
⑤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
(作者为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体坛周报》 官网特约记者)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