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深度报道解读

2011-12-29 00:00:00周晔梅
新闻爱好者 2011年8期


  摘要:《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关键词:封面故事 深度报道 新闻策划
  
  《中国新闻周刊》是中国两大通讯社之一的中国新闻社主办的新闻周刊,这一背景使《中国新闻周刊》自创刊起便拥有强大的新闻资源和商业卖点。同时,《中国新闻周刊》刊名的确立,也使其成为某种方向和标志的代名词,“我们也许有更清晰的理念,就是我们要做有影响力的、主流的新闻类周刊,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角度以及用中文的传播方式,向中国乃至世界传播一种来自中国的声音”①。不论今天的《中国新闻周刊》是否实现了创刊时的宣言,是否与“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的定位所匹配,其刊名前冠以的“中国”二字,都使它肩负比其他新闻类周刊更多的期望和重托。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之深度报道综述
  封面报道是《时代》周刊的创举。即杂志内页进行详细报道和论述的主要文章,在封面上通过照片、图片或者标题加以突出。杂志的封面报道大概相当于报纸的头条新闻。《时代》周刊封面报道的编排制作方法,后来受到国内外新闻杂志的效仿。周刊类新闻杂志将编辑部着重策划和选取的新闻事件、新闻题材以封面故事、封面报道的方式显著地推陈出来,已经成为共识。
  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对新闻做出第一轮的基础报道之后,筛选一周以来最符合该刊定位、最能传达该刊新闻理念的重大新闻,做出深入披露和解读,构成了新闻周刊的主要部分。承载这部分责任和功能的就是封面报道。
  封面文章,也称为封面报道、封面故事等,它是新闻周刊专题策划的重点部分,是新闻周刊品质的保证,是零售摊点品牌的标识,是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
  一般认为,我国新闻周刊的栏目设置可以分为五大板块,即视觉板块、新闻评论板块、深度报道板块、信息梳理板块、服务互动板块,并且这五大板块是以“十字架”的格局排列和组合起来的。②
  在这个格局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是深度报道,它不是单纯地陈述事实,而是在事实基础上提供观点和态度,以期“影响有影响的人”,供人们在思想和决策时参考。从新闻的覆盖面来讲,新闻周刊的深度报道一定要有封面文章,才能使新闻传播得更加全面和扎实。而在这一系列深度报道板块中,《封面故事》无论从报道内容的重要性、报道篇幅的绝对长度,还是报道方式的多样性来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之基本要素
  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封面和内文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相辅相成,使封面文章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就封面而言,它更突出的是形式要素,而内文则是从内容方面做到充实和完善。
  形式要素。《封面故事》的新闻事件、新闻主题总是会在《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设计中充分表现出来,可以说,封面设计既体现了《封面故事》的新闻内涵,也是标明《中国新闻周刊》新闻价值的标签,更是吸引读者的名片。在《封面故事》构成的诸多内在要素之中,封面设计部分地借鉴了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视觉冲击作用。“从营销角度看,期刊封面设计必须实现‘AIDA’目标,A即Attention(注意),也就是首先引起消费者的注意;I即Interest(兴趣),即引起读者的兴趣;D即Desire(欲望),即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A即Action(行动),就是要促成潜在读者实施消费行为。”③
  《中国新闻周刊》在封面设计上,具有与自身匹配的特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标题为核心的封面设计上。在封面设计方面,《封面故事》标题占据封面绝对中心和突出的位置,这可以从标题的字体、颜色、所处位置中得出结论。
  据说,《封面故事》的标题是从中国四字成语中得到的灵感,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形成封面上的四字标题。比如《士兵归来》、《抑郁流行》、《无根的慈善》、《最好的大学》、《麦霸的争夺》、《公民报道者》等,我们看到,四字标题既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又很好地体现了简洁、醒目的目的。很多标题即使超过四字,但也尽可能地显示出了简洁明快的特色。比如《危险的刘易斯转折》、《谁在操控易建联》、《改革,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06:再造中国福利》、《房改十年轮回》。如果说字数是在第一时间接触读者眼睛的时候起到引起关注的目的,那么有意识地将标题处理成与背景图片对比鲜明的颜色,并且将这种标题置于封面的核心位置,放大字号,所有这些要素,都是为了突出《封面故事》的编辑意识和策划意识。
  除了封面设计方面,在图片的运用上,也尽可能加强封面故事的形式感和信息承载量。我们看到,无论是封面背景图片,还是内文插图,都是为文章主题服务,同时两者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
  内容要素。基于《中国新闻周刊》的定位和追求目标,《封面故事》主要以硬新闻为主。《封面故事》作为《中国新闻周刊》的核心栏目和重头戏,它的报道内容引导着整个编辑部的新闻价值走向。内容方面主要有几个侧重点:一是时政时事。中国时事、政治走向和政府官员的监督,是《封面故事》报道的重中之重,也是在新闻策划方面紧扣刊物定位的原则和宗旨。这些重大时政题材,既是《中国新闻周刊》的题材优势,也为其赢得专业声誉。“从《中国新闻周刊》创刊以来的200期来看,有80多期的封面报道属此类,占40%多,充分显示了新闻的锐度。”④二是民生民权。以民生视角,关注社会改革和变迁中人物命运和民间力量是《封面故事》的又一侧重要点。三是时代精神。《封面故事》力求通过对社会精神和社会心态的解读,来引导和梳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代观。
  总之,从《封面故事》的内容分析,相比较其他新闻类周刊,它做新闻的硬性更强,更着重于与社会现实、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的重大新闻事件来进行深度报道。下面还将对此做深入分析。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之深度报道运用
  新闻周刊因其特定的发行周期,规定了它对新闻是一种梳理和整合,在时效性上无法与日报、电视、广播,尤其是网络等媒体竞争的条件下,周刊的制胜法宝无疑就是将新闻做深、做足,深度报道就成了周刊类新闻杂志顺其自然的共同选择。
  在深度报道手法的运用上,《封面故事》一般从两个层面做到对新闻的深度解读。一是采取组合报道的方式,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深度报道,深化对某一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就单篇报道而言,也是采访主体从一定的采访视角出发,从一个方面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因此可以说,在深度报道手法的运用上,《封面故事》具有点线结合、立体感和多样性的特点,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内涵。
  在《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中,组合报道是最具形式感,也是经常使用的深度报道方式。“组合报道是将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各个侧面的报道及素材组合在一起,从方方面面对新闻事件进行透视的一种报道方式。”⑤从体裁上看,它通常是几种报道方式,如消息、评论、背景、深度报道等的组合,也有深度报道和深度报道的组合。
  组合报道能够在一个主题之下,提供相对丰富的信息内涵。组合报道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内容和形式的简单叠加或重复,而是通过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甚至不同观点的解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了立体和全方位的认识。
  
  在内容方面,组合报道一般采取递进和并列两种编排方式。报道内容的层层深入,从简单事实层面的消息,到深入事实内部的分析、预测,再到言论立场层面的评论,构成了组合报道各个组成部分内容上的递进。以《立法流金岁月》(2010年11月18日)这一期为例,递进主要表现为这样一条线索:陈述事实→背景回顾→事实价值→文化思索。可以看到,事实递进的编排是按照从事实表象向事实本质挖掘这样的思路呈现的。而有些新闻事实在认识和理解上,不存在由浅入深、由表层深入本质的过程,或者存在观点上的分歧,或者按照编辑部的主题策划,各个不同的新闻事实共同构成同一主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组合报道各个组成部分内容上就是并列的关系,通过对比、比较和事实的并列,来达到信息的集纳和综合。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期是《保卫人民币》(2010年11月3日),文章之间是一种明显的并列关系。然而,在具体的操作和运用中,这两种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是交替使用,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状态。
  在形式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版面,二是报道方式。在版面编排上,考虑到阅读节奏和习惯,组合报道往往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这一点在现代报刊中的运用已经不是新鲜的命题,只存在编排意图和编排特色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别而已。在《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中,图片发挥了感官视觉方面的先导作用,文字则是理性和感知。关于图文并行的编排方式,将来再做详细的阐述。在报道方式上,组合报道几乎将各种平面媒体新闻报道方式、体裁囊括其中,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将新闻做深做实。组合报道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其他报道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在封面故事中,最常见到的是消息+通讯(专稿)+评论的组合,而通讯(专稿)+通讯(专稿)、通讯(专稿)+评论等衍生组合也很常用。除此之外,为丰富组合报道的层次和维度,对话体、背景链接、图表分析等形式也增加了信息的内涵和准确性。
  总之,在当今各种媒介形式中,深度报道被广泛运用,成为媒介品质和品牌的象征。特别是在纸质媒介中,深度报道仍然是媒体争夺受众和市场的利器。封面故事是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 释:
  ①齐爱军:《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②钟诚:《时政类周刊的内容策划和运作模式》,http://sjc.pku.edu.cn:8008/freely/view.asp?id=13
  ③许建华:《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设计的品牌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0)。
  ④齐爱军:《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⑤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作者为包头师范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