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消极心理暗示

2011-12-29 00:00:00周亚娟孟率宇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7期


  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定义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媒体对受众的新闻信息传播也会产生心理暗示,某些情况还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不良衍生后果。
  从最新的北非政局动荡,到之前的幼儿园系列惨案、拆迁户自焚事件、扔皮鞋事件……这些事件存在同样的逻辑线索:最初是个体事件,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发相同或类似事件的出现,甚至演变为严重后果,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第一张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新闻报道消极心理暗示的严重后果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发生幼儿园惨案后,4月12日广西合浦、4月28日广东雷州、4月29日江苏泰兴、4月30日山东潍坊、5月12日陕西南郑相继发生血案,不到两个月,伤害对象和作案情节惊人相似的六起惨案接连发生。媒体不是凶手,但相关新闻报道客观上产生的心理暗示和放大效应是不容置疑的。
  当南平惨案发生后,其令人发指的暴行震惊了全社会,而部分媒体为了收视率和发行量,推波助澜大肆渲染,甚至详细描述犯罪细节,在向社会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对某些心理阴暗的危险分子已经无意识地传达了极强的心理暗示。当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危险分子看到相关报道后,无疑给其已经极度扭曲变态的心理注入了兴奋剂,他们通过阅读、收看、收听相关媒体报道,随之模仿前述凶手对幼小的生命举起屠刀。
  近些年,拆迁户与施工方纠纷不断,当第一名拆迁户举火自焚,媒体报道引起全国关注后,各地相继发生多起类似事件,最后导致少数拆迁户死亡的严重后果。媒体的最初本意是关注弱势群体,初衷和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可惜面对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利益纠纷,之后引发的一连串严重后果就不是媒体所能掌控的了。
  心理暗示在新兴媒体传播中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