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给编辑带来的压力和动力

2011-12-29 00:00:00段铁安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7期


  摘要:《“红太阳”照耀下的纪登奎》一文是《当代民声》编发的一篇纪实性传记文学,曾被国家级、省级数家报刊全文和部分转载,创造了刊物办刊以来转载率和发行量两项之最。其火爆的原因是刊物机制改革、大胆创新,以及创名牌栏目、编精品文章的制度。
  关键词:当代民声 机制创新 纪登奎 精心编辑
  
  《“红太阳”照耀下的纪登奎》是《当代民声》1998年在“连载精选”栏目中刊发的一篇纪实性传记文学,贯穿本刊全年12期,大约8万字。此文一经发表,就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曾被《河南商报》、《许昌日报》、《洛阳晚报》、《商丘日报》、《读报参考》(青岛日报主办)5家报纸和期刊全文转载。《法制文萃》(中国法制报主办)、《荆州日报》(湖北)、《良友》(山西)3家部分转载。刊物发行和零售随着连载的陆续推出不断增加。一时间,《当代民声》洛阳纸贵,一本难求。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期刊为什么能引起社会这么强烈的关注?《“红太阳”照耀下的纪登奎》为什么这么火爆?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
  改革机制 大胆创新
  《当代民声》是河南省民政厅主办的一家机关刊物,创刊于1989年,其内容主要以宣传河南民政为出发点,唤醒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人员是行政编制,也就是说是吃财政饭的,刊物的发行是公款订阅,因此,杂志社人员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1997年,在机构改革的大潮中,当代民声杂志社从河南省民政厅整体分离出来,由原来的行政单位转向了自收自支的行政事业单位。从此,当代民声杂志社告别了吃财政饭的历史。
  当代民声杂志社从河南省民政厅分离出来后,面临许多困难,大家都有一种危机感。怎样将刊物办好,赢得读者,扩大发行量,成了摆在杂志社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这一年,刊物除仍按过去的思路正常出版外,杂志社领导决定拿出半年时间,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并派一部分人南下武汉、广州,到《家庭》、《知音》取经。经过半年的调研,大家统一了认识,刊物在遵循“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和“言百姓真情,发大众之声”的办刊宗旨外,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和栏目设置,“民情热线”、“有话直说”、“人间真情”、“警钟长鸣”、“连载精选”等一批新栏目脱颖而出。在编辑、发行、广告方面,引进竞争机制。编辑方面鼓励大家,创名牌栏目,编好文章。成立编审组,严把质量关,降低差错率。凡是本刊编发的文章被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转载的按不同档次进行奖励;凡是本刊编发的文章在印刷前被编审组定为差错的,按责任大小进行惩罚;建立读者评刊制度,听取读者意见,作为刊物改进的参考。在发行和广告方面实行承包,公开竞争。由于杂志社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从领导到职工都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从1998年第1期开始,《当代民声》就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创新栏目“连载精选”中的首篇《“红太阳”照耀下的纪登奎》一文,就是在机构改革、大胆创新的背景下产生而一炮走红的。
  题材新颖 人民关注
  粉碎“四人帮”后,一段时期以来,有关反映“文化大革命”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成为社会上的热点,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叶永烈撰写的《王洪文传》、《张春桥传》、《江青传》、《姚文元传》。而有关“文化大革命”风云人物纪登奎的书籍和文章很难见到。
  纪登奎(1923—1988),山西武乡县人,15岁参加4f6b09677bc46c93f067ed568ca136bb革命,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东青救总会委员兼和顺县青救会主席,中共鲁西青救会组织部长,中共冀鲁豫二地委抗联分会组织部长、副主任,中共冀鲁豫九地委抗联副主席兼滑县县委副书记,中共冀鲁豫一地委委员、民运部长兼平阴县委副书记,冀鲁豫区党委党校组教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河南工作。先后任中共鲁山县委书记,中共许昌地委书记,中共商丘地委笫一书记,洛阳矿山机器厂厂长,中共洛阳地委第一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时,他青云直上,从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的职务一跃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军区第二政委,国务院副总理。毛泽东接见外宾和一些重要场合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在那特殊的年代,他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可以说,他是从中原大地走向中央领导层的。虽然他长期在河南工作,但了解他的人很少,老百姓知道的就更少了。特别是,他是怎样从基层一步步到中央的?他一生都干了些什么?又是怎样从最高领导层消失的呢?这些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作者贺明洲正是看到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和这个重要题材,决定要写写纪登奎,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纪登奎。
  作者贺明洲是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一位学者,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河南地方史的研究,成果颇丰,曾参加《中共河南党史》(上卷)、《河南抗战史略》、《情系中原》、《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八十年》等书的编写,其学风严谨、功底扎实、文笔流畅。为了掌握大量笫一手资料,他访问了近百位当事人,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历时五载,三易其稿,终于写出了洋洋洒洒27万字的《纪登奎的崛起与悲剧》一书。
  慧眼识货 精心编辑
  《当代民声》“连载精选”栏目从1998年第1期创设,精选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决定着栏目的成败,而且因为它贯穿全年12期,一旦推出去不被读者认可,对刊物推向市场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杂志社格外慎重。当时编辑推选的连载书稿有五六部,到底用哪一部,眼看快要定稿发排了还没定下来。正在这时,杂志社一位老编辑向主编透露了纪登奎书稿的信息。主编眼睛一亮,忙说,拿来看看再定。
  这位编辑也是一位从事中共党史和地方史研究的学者,同贺明洲是好朋友,曾一块合作出版过《情系中原》一书,关于党史方面的重大题材和重要人物他也非常关注。他得知贺明洲写作纪登奎的消息是在一个朋友处听到的。因为贺明洲是在业余时间埋头写作的,又不是公派任务,就连省党史研究室的同志都不知道。这位编辑从主编处出来给贺明洲打了一个电话后,就直奔贺宅。贺明洲把纪登奎的书稿看得很重,这是他独自一人笫一次撰写的一部人物传记,把它作为学术上晋升正研的一个重要成果。他怕连载会影响整部书的出版,顾虑重重。当时,中央关于牵涉到“文化大革命”和重要人物的传记需要出版的,都要报批,审查相当严,时间也相当长。这位编辑讲,我们先给你造造舆论,听听读者反应,稿酬从优,请你支持支持老朋友。贺明洲经不住这位好友的软磨硬缠,最后答应连载。这位编辑拿到书稿如获至宝,不分白天黑夜连续5天将书稿看完,并不时被书稿中动人的情节所打动。特别是纪登奎同毛泽东的几次交往写得细腻,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在讲到纪登奎的错误时有根有据,理由充分。在评价纪登奎的功过时恰如其分。这位编辑从27万字中精选出8万字,并将这8万字拿到主编参加的编辑会上朗读,听取大家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选用此稿。主编要求编者精心编辑,每期6000字,一期一个完整的章节。第一期连载正文前面加编者按语,给读者一个说明,以便读者关注。在给连载起名字时,考虑到原书名已出版的同类的书选用较多,且不够响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认为纪登奎一生同毛泽东交往较多,曾得到毛泽东的重用和提拔,认为用《“红太阳”照耀下的纪登奎》最为合适,也容易受人关注。《“红太阳”照耀下的纪登奎》发排时刊物已进入二校,“连载精选”的重头文章就这样敲定了,编辑部全体人员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红太阳”照耀下的纪登奎》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河南读者的关注。《河南商报》率先在“星期刊”中转载。特别是纪登奎工作任职过的许昌地区、商丘地区和洛阳市的3家报纸《许昌日报》、《洛阳晚报》、《商丘日报》也相继全文转载。之后远在青岛、山西、北京、湖北的《读报参考》、《良友》、《法制文萃报》、《荆州日报》也相继全文和部分转载,创造了《当代民声》办刊以来文章转载家数和次数两项之最。河南一些和纪登奎有些接触和交往的老同志也打来电话说,虽然我们和纪登奎有些交往,对他的事也知道一些,但没像你们知道得这么详细。一些读者也来信说,我们只知道纪登奎是从河南到中央领导层的,他是怎么到中央的,在我们看来是个谜,是你们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纪登奎。并希望刊物今后能多刊登这方面的好文章。随着连载的陆续推出,刊物的发行量和零售也节节攀升。这一年,《当代民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刊物已是享誉大江南北。
  (作者单位:河南省民政厅烈士史料编辑室)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