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报纸类志书的编撰要旨

2011-12-29 00:00:00张长笙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期


  摘要:编撰报纸类志书,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社会主义新方志理论,做到纵不断主线、横不缺主项,以使资料完整、要素齐全,且逻辑严密、系统性强,达到资料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在志书的行文中,须坚持述而不论或少论的原则,所生发的议论应当准确、简短而精当。
  关键词:报纸 志书 体例 资料性 科学性 思想性
  
  340万字的《河南日报大事记(1949-2009)》于《河南日报》创刊60周年前夕出版,60万字的《河南日报六十年》也于《河南日报》创刊61周年之时付梓。在参与编撰这两套书之前,笔者对报纸类志书的编撰几乎没一点概念。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摸索,逐渐悟出了一些道道儿,不揣浅陋地写出来就教于方家。
  这两套书所遵循的编撰思路,乃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社会主义新方志理论,采取现代科学方法,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南日报》创刊60年来所经历的大事,以期总结、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为后来新闻工作者搭建一个传承、教化的载体,并为以后编写河南日报史提供较为翔实、准确的资料。记述时限始自1949年6月1日《河南日报》创刊,止于2009年5月31日。因为《河南日报》是由原《豫西日报》、《开封日报》、《中原日报》合并组建的,故而其创刊前的一些大事亦一并收录。记述范围是《河南日报》宣传报道的大事、要事(包括省内、国内和国际的),河南日报社的内部事务(包括社址变动、班子调整、人事改革、职称评定、报纸改革、业务培训、业务研讨等),宣传报道方面的史料从《河南日报》上摘录,内部事务方面的史料从报告、简报、会议记录等档案资料中摘记。其选录原则是突出大事、不漏要事,举凡对世界、国家、全省及报社内部产生重大影响或关键作用的事件,尽皆收录。对那些关涉大转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和事件浓墨重彩,大书特书;对一些非常典型、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时期和事件着重记述,不惜篇幅;对某些混乱时期和敏感事件既节约笔墨、谨慎措辞,又秉笔直书、还原真相。
  《河南日报大事记》的编撰体例的突出特点是纵: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对简单的过程单一或一次成型的事件,采用编年体;对过程较长而复杂或多次成型的事件,采用纪事本末体,或以“注”的形式、或以“按”的形式、或以自然分段的形式补充完整;对特别重大、过程特长而复杂的事件,采用二者结合的方式(即《史记》之“互见法”)分阶段记述。其编排方法。原则上是一事一条,依时系事,按事件发生时序,以年月日分条目编排,以事件发端或结束之时记述,一般为目清者以日记之,无日者以月记之。对特殊情形下的事件,以前述本末体、互见法记之。凡同步进行的诸多事件,同日分而记之。此种体例一事一条,平列到底,不分领属,互相独立,好处是不拘一格,灵活方便,易于编排,信息含量大,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查阅。但其弊端亦显而易见,即难免资料拼盘之嫌,缺失尽掩,层次不明,无宏观综合,逻辑性、系统性不强。因而在其编撰成书、尚未出版之际,我们便筹划编撰《河南日报六十年》了。《河南日报六十年》的编撰体例的突出特点是横:以时为序,时经事纬,择其要者,横向展开。根据历史发展和时代特色,分成若干大的单元,如创刊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时期等;每个单元又细化为若干板块,如重大事件报道、先进典型人物、报纸改革、记者站建设等。这样,单元和板块之间形成领属关系,层次分明,整体上显得逻辑严密、系统性强,而且板块内容集中、综合,可使人迅速地了解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概貌,对各个单独介绍的历史事件、先进典型人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就其编撰体例及覆载内容而言,这两套书合起来看,便可以体现一般志书的纵不断主线、横不缺主项的基本要求。从纵的看,记述事物的发端资料、重要历史时期和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资料、下限的资料都很全;从横的看,作为一部志书所应具有的主体内容比较齐全,主要社会事物均包含在具体的门类之中,足以显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和相互之间的客观联系。
  志书应具有的特性主要是资料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其中资料性无疑居于基础的地位,科学性则首要表现在志书资料的翔实、系统和准确上,而思想性也只能通过资料的筛选和使用来体现。在编撰这两套书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志书具有十分强烈的资料特征,是一种资料性的科学著述,资料性实乃志书的本质属性。增强志书的资料性,须悉心把握其特定的内涵及外延。其一,真实、准确的资料是志书的第一生命。这除了对人志资料进行严格考证和认真核实,以保证真实可靠、确凿无误之外,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透过表象揭示本质。例如对大跃进时期钢铁生产、粮食生产的诸多报道,以及“反右”中、“文革”中社会上、报社内部的许多情况,我们今天理当以历史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审视,还其本来面目。其二,志书应辑纳广泛、全面的资料,但并非包罗万象,巨细皆录。就河南日报史而言,理当立足宏观,放眼省内外乃至国际,站在历史的高度,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面貌的资料纳入有限的篇章,使读者观百事而不觉烦琐,明万物而不觉冗长。其三,志书是资料汇集,但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积和罗列,应该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有机整体,朴实、严谨、科学的组合。我们在《河南日报六十年》的编撰中,努力做到系统严谨,排列合理,逻辑性较强,以便于读者理其端绪,寻其始末,究其因果,识其规律。其四,志书是资料性著述,一方面可以辑录必要的原始资料,另一方面还应在驾驭翔实资料的基础上,由编撰者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而不是完全照抄照录原始资料。特别在编撰单元式、板块式的志书时。编撰者应当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思想、文风统率资料,进行著述,而非简单的转述。编撰者必须改变自己所面对资料的多种文体形式,如各种报道、文件、讲话、简报、回忆录等,形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风。比如可以将关于某些历史事件、典型人物的总结报告、工作简报、新闻报道等资料,改写成朴实、严谨的志书表述样式,当然也不排斥直接引用一些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
  志书以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为记述对象,科学性作为它的一种属性,要求真实、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简言之,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编撰者对志书的编撰态度、编撰思路、编撰方法等方面。正是这种科学性的要求,决定了我们鉴别资料要反复考证,务求其真;筛选资料要去粗取精,务得其要;谋篇设章要归属得当,排列合理;行文记述要严谨朴实,规范流畅。只有增强科学性,志书的资料性才会强起来:若没有科学性的制约和保障,志书的资料性无疑会大大减弱。首先,筛选资料时必须忍痛割爱。编撰志书所面对的资料数量是惊人的,因而须抓住记述的主线,剪除枝蔓,采取详主略次、详干略枝的记述方法。要筛选资料,浓缩资料,去掉资料中的水分,删去与主题(包括单元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联系不紧密的细枝末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编撰者须要立足于历史高度,提升志书资料的存史价值。所选资料不可过于琐细,应注意撷取宏观、中观的资料,还应对具体资料进行适当的提炼、升华和综合概括。在编撰过程中,应当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和认识事物起伏盛衰、兴废交替的发展规律,学会用史家之笔对资料进行取舍,围绕历史主线组织相关资料。惟其如此,方可使志书在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上达到较高的统一。其次,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而非研究探讨之作,它具有自身独特的体例和规范。它直陈事实,以资料说话,写“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一般不写“为什么”,极少评价其高下优劣,以真实、客观的记述展示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面貌,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阅读资料或研究资料。编撰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应巧妙地融化在组成志书的资料中,体现在志书资料的筛选、核实与排列、组合中。其三,篇目设计也要有资料书的特点,这主要是指《河南日报六十年》。志书汇集多项资料,因而其框架结构应遵循事以类从的原则,采取横陈诸项的形式。篇目设计力求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体现社会分工、报社分工的真实结构,反映各类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标题应当就实避虚,以事命题,做到简明概括、名实相符,能准确地反映其所容纳的资料内涵。
  思想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它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经过思维过滤所形成的社会观念和倾向。志书的思想性体现着编撰者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思想倾向。思想性要求志书在内容记述上要有深度,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反映充分,记述深刻,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记述事物的兴衰起伏、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资料的排比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在思想性的统率下,深入、系统、全面、准确地研究现实的、历史的资料,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及时代特点,克服随机性和散在性,既注意从特色上下工夫,又不忘从全局上下工夫,才能将志书所应覆载的内容记述深刻,反映准确。志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必然要反映出编撰者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要求,在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应当不掩饰、不讳言,秉笔直书,不模棱两可,鲜明地表达编撰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与一般志书相较,尤其是在思想性这一要素上,报纸类志书有其“与众不同”的情形,其思想性的构成要件、表述方式与一般志书有很大区别。编撰报纸类志书,如何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一点,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坚持资料收录的原则性要求,站在讲政治、讲原则的高度,对人志资料进行认真的甄别和检查。譬如关于“大跃进”、关于“文革”,我们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尊重历史,如实记述,又注意使其符合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的要求。再者就是选择的问题,选什么、不选什么,哪选多、哪选少,无不体现着编撰者的政治倾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比如在《河南日报大事记》中,凡涉及国家和我省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建设成就的内容,均精心遴选;尤其是关涉我省两个文明建设的各类报道,考虑到展示发展成果及河南形象的问题,便尽可能多选。
  我们在编撰中认识到,与思想性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志书中的议论和评述问题。方志界普遍认为,志书乃是严谨的朴实的资料性科学文献,而不是进行议论和评述的论文或论著,一般在行文中应坚持述而不论或少论的原则。笔者以为,在编撰报纸类志书中,适当插入一些画龙点睛式的评论,给读者以明确的引导和提示,应该说还是可以的。
  《河南日报大事记》通篇只提供历史资料,有些地方适当点出当时的形势、背景,一概不加评论。《河南日报六十年》则对史实进行归纳、概述,于必要之处生发一些议论,旨在以史为鉴,警世、醒世和明世。比如《河南日报六十年》第一章《在硝烟中诞生(1949~1954,10)》之第五节《重大事件报道》,在其第一部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大段叙述了《河南日报》对新中国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处理之后,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河南日报》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报道,为以后的重大报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建国初期,政治生活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河南日报》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满怀热情、竭尽全力地做好工作,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性,使这些报道集中热烈,主题突出,扣人心弦,达到了宣传鼓动、动员群众的目的。”在其第十部分《突发事件报道(抢救霜灾)》中,先是叙述《河南日报》的相关报道,而后以一段话作结:“《河南日报》关于抢救霜灾的报道反应迅速,说理充分,有政策发布。也有技术指导,实用性强,导向正确,对于以后的突发事件报道和救灾报道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再如在第三章《十年文革(1966~1976)》第十二节《批林批孔运动》中的评论:“这次‘批林批孔’虽然只搞了半年左右,但后果十分严重。它使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以来,周恩来等经过艰苦斗争刚趋好转的全国政治局势重新陷于一片混乱,使有所恢复发展的国民经济重新遭受严重破坏。”在第十三节《“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评论:“反击右倾翻案风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干扰了正常的经济工作和社会秩序,使全国刚刚稳定的形势再度陷入混乱。”都是恰如其分的。这些简短、精当的评论,无疑强化了志书的思想性,给读者以有益启发和引导。
  需要指出的是,在志书中插入评价和议论性文字,应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选准可以议论和评述的对象,评论语言也须细加斟酌,以免把握不准而评点失当,留下严重的败笔,甚或贻误后人。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