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网络舆论已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主要存在互动不足、沟通不畅、机制不顺、管理无序等问题。构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要从营造舆论环境、重视社区建设、建立协调机制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引导 舆论 传播 网络 高校
网络舆论成为高校舆论传播的重要方式
舆论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内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在大众传播中异军突起。所谓网络舆论,是指“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意见的总和”。网络舆论在近年来多起社会大事件中成为事件发展的主导力量,日益显示出其在信息渠道、互动空间和生活平台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善于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在新时期,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新时期“群众观点”的集散地,如果对网络舆论处理得当,就能更好地深人群众,为人民服务。若不了解其规律,处置不当,就会带来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引发危机事件,导致工作的被动。
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新时期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融合速度越来越快,而一向被视为社会“弄潮儿”的高校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非常娴熟,对“手机互联网”的使用十分普遍,甚至随时随地“挂”在网上,因此他们可以非常便捷地接入网络,受到舆论的影响,并自发地将校园网与校外网络实施连接,其自身也往往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环节和链条。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明显特点:一是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特性及功能的认识趋于一致:二是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行为的盲目性大于理性;三是网络舆论影响不容忽视:四是网络舆论引导不可或缺。
通过诸多实例我们看到,校园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具有平等、交互的特性,克服了传统传播媒体单向传播的缺点,但同时,网络是把双刃剑,校园网络舆论往往带有失真和非理性的特点,给校园传播秩序的规范、校园自身的正常运行带来棘手的问题。
校园网络舆论中存在突出问题
互动不足。互联网进入中国高校15年以来,很多高校忙于开窗口、建网站,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建而不管。网站建了一大堆,支离破碎、结构混乱,或者不能主动及时更新,内容陈旧老化,使信息的需求者难以便捷地查到真正有用的信息。第二,单向传播。有些高校管理单位只愿按照自己的意愿披露信息,板起面孔,高高在上,缺乏亲和力。第三,逃避交流。主观上或明或暗地认为凡是在网上发表议论的学生都是不怀好意的,从而不愿主动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以人员、精力为借口不愿与学生网民在网上互动。以上这些问题,客观上给失实、不利的网络舆论传播带来可乘之机。
沟通不畅。校园网络交流平台调动激发了大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积极性,它既是学生们了解校园动态的窗口,也是高校管理者了解学生的直接平台。在这里,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帖子的点击量、回帖次数等了解校园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实和学校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意见建议,从这里可以捕捉到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也可以探测出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而,部分高校管理人员低估了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和传播主体的理解承受能力,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缺乏责任意识,对已经形成校园热点、焦点的问题和事件,应该解释的不去解释:对于经调查属实的消息,不能及时通过校园网络公开报道处理结果,消除不良影响:对经调查存在不实之处的消息,也不能及时地向全校通报事实真相,以通过网络还事实本来面目。
机制不顺。目前,高校普遍缺乏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应对校园网络的负面炒作工作乏力,简单粗暴的方式是由个别部门网上删帖、封堵,往往由于预警、疏导、主动传播等联动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引发高校学生的认知混乱,导致学校整体形象受到损害,影响正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现行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模式仍以静态舆论事后处置管理方式为主,不适应校园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方式的客观需要。专职校园网络监管人员的配备不足和缺乏专业知识,也制约了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设进程。
此外,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舆论信息分析机构,没有形成规范的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报送、研判、通报、应用和评估机制,校园网络舆论信息的预警能力较弱,主动介入能力较差,高校各部门之间新闻舆论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统一的校园网络舆论信息工作标准和平台,使校园网络舆论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关联性受到影响,往往将学校推上尴尬和被动的地位。
管理无序。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大事都会在校园网络上形成舆论大潮,形成了若干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情,对事态的发展、事情的解决、事件的影响起到了无形操控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校园网上交流平台BBS为例,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激发了大学生作为传播主体在校园网络舆论的参与意识。大到国内外大事,小到个人的就业、学习和感情甚至是兴趣和爱好,都可以成为校园BBS的热门话题,引发无数的争论和激辩,经过仔细分析和归类,除去无聊的调侃之外,剩下的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往往集中在少数几种,而且总有一种在人气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在热门话题的争论中,往往感性压倒理性、情绪战胜理智,由此引发的“群起攻之”和“人格辱骂”、“人肉搜索”甚为普遍,演变成为“多数暴政”的倾向,甚至导致部分高校因此关闭了BBS平台。
构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是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基于网络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重要地位,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配校园网络舆论导向,防止错误思潮侵袭校园网。切实保障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牢牢把握网上的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强有力的主流舆论和舆论强势。
高校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自觉把网上舆论引导作为联系学生、服务学生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重视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的建设。高校要主动介入网络社区,校园网络社区应该成为高校网络舆论建设新的主战场,而不能再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如果校园网络社区不繁荣、校园网上互动不够,大学生就会主动离开校园网,转而投向公共互动社区,甚至自己搭建网络社区而不为学校所知,给学校管理、教育带来新的难题。
社会心理学认为,舆论的前提是,舆论对象是大家都关心并有争议的问题、事件,不为众人关心、又无争议的问题不会成为舆论的对象。因此,高校作为有组织的群体,必须主导制造一些网络议题,并把舆论传播到校园网。网络议题既要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贴近大学生成长的特点,贴近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习惯,又要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使大学生在交流中增加学识、增长才干,切实把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建设成为具有时代性、知识性,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吸引学生的新平台,努力把校园网络社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校园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三是建立有效应对校园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部门协调机制。要形成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统一指挥,全校各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
高校要建立校园网络舆论信息通报平台,及时准确地描述、预测和掌握网络舆论变化的时空分布、主要内容,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收集、分析、报送、转办、反馈机制,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思想路线和政策法规等宣传和解释给校园网民,及时解答广大校园网民心中的疑惑,使其分清是非、辨明真相,形成学校管理部门与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树立学校管理者在校园中的权威形象。
注释:
1、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传媒》,2008(4)。
2、张瑜:《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3、任祥、段从宇、王天志:《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职业与教育》,2009(35)。
4、5、汪汉等:《网络传播对高校舆论引导的影响——基于对网络论坛(BBS)及SNS平台的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编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