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报以其出版快、传播广、互动性强、更新信息便捷等优点,赢得了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面对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受众阅读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手机特点。让手机报的编辑出版更加吸引人,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是当前手机出版界的热门话题。本文着重分析手机报在内容管理、编辑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手机报 互动性 内容编辑
手机报是电信技术和电信媒体联姻产生的一种新媒体,是指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手机报的实质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上网浏览等功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作为网络出版的延伸,手机报具有便捷、全球化、互动性、跨文化传播、多媒体等网络传播的优点,而且便于携带,是“带有体温的媒体”,人们的外出时间是手机媒体的黄金时间,这为手机报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09年底,我国手机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55亿。因此,手机报的内容与编辑管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加强手机报内容的管理
为更好地满足手机报读者的需求,充分发挥手机报的优势,在进行手机报编辑时,需要解决好手机报内容的个性化、互动性和新闻的时效性等问题。
内容的个性化。每一个受众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其身份、地位、兴趣、爱好等的不同,每个受众对于手机报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手机报不可能承载过多的内容,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综合性的手机报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手机报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然后根据受众群体需要提供个性化的量身定制的内容。目前订阅手机报的受众多为信息需求量较大,尤其在专业化、个性化信息需求方面,同时喜欢时尚。具有一定支付力、购买力的受众群。据调查,手机报受众中最多的三类群体分别为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和在校学生。针对手机报的受众群体,手机报的编辑内容要实现小众化,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新闻信息。分众化是大势所趋,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有个性化的信息,例如根据年龄、职业、爱好、信仰等分门别类的手机报,关注目标受众的兴趣点,做大做强手机媒体。
手机报要想做到吸引受众,必须在内容编辑时做好定位。首先,在一份手机报的诞生之初,编辑就应该对其进行准确定位,确定目标受众。这个定位可以根据内容细分,也可以根据地域细分。不同兴趣的读者会选择订阅不同内容的手机报,不同地域的读者也会对不同地区的新闻投入不同程度的关注,手机报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通过手机确认读者的地理位置,为有针对性地推出手机报做好了准备。其次,在以后的内容选取中,把握手机报的定位,做好相关信息的集中工作,使读者在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同时,也可以及时补充一些相关信息。
新闻的时效性。手机的随身性更是使手机报能摆脱传统报业的时空限制,对重大的事件进行实时跟踪,抢得播报新闻的先机,使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用户终端,实现受众与新闻事件的零距离。因此,手机报在时效性方面有独到的发展空间。手机报可以传递的信息多种多样,但手机报的编辑还是应当将传播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当做手机报的主要功能。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实时了解事件的最新发展动态。手机报在报道“5·12”汶川地震的过程中,每天发表各地评论的摘要,报道社会各界对汶川灾区的支援和灾区情况,使手机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地震的最新情况。在进行手机报的内容编辑时,一方面给用户以内容更新提示,用短信的形式加以展现;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手机报的内容深度,提供内容背景和详细报道的链接,使滚动发稿和现场发稿与新闻的深度联系起来,实现对新闻事实全方位的了解。
内容的互动性。手机报可以采用短信回复的形式与编辑部实现有效互动,在制定新闻和实现意见反馈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如何实现新闻资源最大程度的挖掘,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提供方式,仍是手机报需要努力的方向。手机同时是信息采集和传播信息接收的终端,运用手机完全可以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传播。2008年奥运圣火在温州传递时,温州手机报招募并安排了108名手机报的订户分布在火炬传递沿线,他们通过摄影、写作等报道,以受众独特的视角关注奥运圣火传递。在第一时间向手机报平台后方发回400多张彩信照片和2000多条文字信息。实现了火炬传递过程中的滚动直播。利用手机进行互动,方便快捷,如果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及时推出互动讨论,不仅会使信息传递效果更好,而且可以增强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社会凝聚力。
创新手机报的编辑形式
手机报是一种快速浏览阅读的媒体,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阅读习惯,它的编辑工作自然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受众的阅读习惯来进行。手机报没有大容量、没有大篇幅,它有的是迅速及时、阅读方便,因此,手机报应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编辑方法。
新闻标题的制作。对于新闻来说,标题应当是其灵魂,标题是全文的浓缩和概括,在编稿时完全可以以题概文,把新闻的主体内容在标题中体现,隐藏事件的前因与后果,引导读者去阅读标题背后的详细内容,充分调动读者兴趣,达到很好的引导效果。手机报受屏幕限制,不能全文显示。标题的制作就更为重要。手机报的第一屏都是本期内容的导读,读者通过导读标题对本期手机报内容会有大致了解。手机报稿件的文字要尽量精练。一般手机每屏只有200字左右的容量,每期手机报能容纳的文字量很难超过3000字。“手机报的阅读通常是一种快速浏览,稍长一点的文章会让读者有厌烦感,产生阅读疲劳。依据这样的阅读习惯,手机报文章要尽量少用长句,多用短句,语言平实易懂,言简意赅,少用形容词和虚词,用尽量少的文字,涵盖最多的信息,节约读者的阅读时间。这就要求编辑要根据手机报的特点,将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整理。”“标题是全文的浓缩和概括,有的新闻篇幅很长,实质内容其实就是标题一句话,在编稿时可以把标题直接拿过来作为稿子的第一句话。”
图片的使用。在国外,讽刺漫画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媒体表现方式,国内的一些主流媒体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配以少量解说词的漫画。其实图片是一种表达准确又让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形式。一篇几百字甚至几千字的文章所起到的效果,也许还不及一张小小的图片来得直观。新闻图片在手机报的编辑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文字稿如果不配照片就会索然无味。在手机报编辑的过程中,注意对手机报图片的选择很重要。受特定的手机屏幕尺寸的限制,在编辑图片的过程中应该选择近景或者特写的镜头,这样能够清楚生动地展现图片中的细节,而对于那些远景等图片则需要适当地取舍。用图片对手机报中的新闻信息加以展示,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如果一张新闻图片包含的信息量大,经过压缩后,细节信息会严重缺失,图片的表现力会黯然失色。而近景或特写图片在手机屏幕上的表现力更细腻、更丰富。”因此,手机报的编辑应当树立一种多用、巧用图片的意识,这样可以省去文字叙述,减少内容含量,免去了读者一页一页翻阅的麻烦,也提高了读者的兴趣,避免了阅读文字的枯燥。如《湖北手机报》7月9日的娱乐新闻《李嘉诚掷2亿催儿子成婚》就配了梁洛施的图片,7月11日的娱乐新闻《陈慧琳昨日剖腹产产下5斤半重男婴》配了陈慧琳的图片。这样编辑既可以清晰地看到图片内容,又可以借助女明星们的靓照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让读者在费力阅读了大量严肃的硬新闻后能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放松。
版面的设计。手机报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使得它与传统报纸的版面不同。手机报的“版面”就是“帧”,一般一份手机报总长不会超过20帧,每帧内容不超过800字,少则一篇新闻,相当于传统媒体中的深度报道,多则三四篇新闻,不过关键词一般都是用[]框以示醒目,后面多是一两句话新闻。如2009年7月6日的一篇新闻《我省新增1例输人性甲型流感患者》:“昨日,湖北武汉新增1例输人性甲型H1Nl流感病例。这是我省第19例病例。患者是一名23岁女性,家住武汉市,现为澳大利亚某大学学生。7月2日,她从澳大利亚乘机经上海入境,3日乘飞机抵汉。4日,患者自觉咽痛、流涕,后出现发热症状。5日,医学检测结果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河南移动手机报在版面设计上有自己的特色,它是按照月份设为不同的主题,如“生活精彩手机报”、“凤凰大讲堂”、“记录中国,彩信大赛”、“瑞丽之星”等。根据时间的不同呈现动态的编排,不仅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和其他企业联袂,也增强了竞争实力。
注释:
1、赵红艳:《关于手机报和传统报纸关系的传播动力学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6)。
2、http://tech.163.com/10/0114/16/5TOIB3E0000915BE.html
3、张云华、李征:《手机报深度运营的三个方向》,《热点》,2009(9)。
4、6、王崇刚:《手机报编辑技巧初探》,《采写编》,2008(3)。
5、王静:《编辑手机报稿件的五个技巧》,《青年记者》,2009(8)。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编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