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语境中边缘文学期刊的生存策略

2011-12-29 00:00:00佘爱春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大潮的激荡和影视、网络等媒介的冲击下,文学期刊逐渐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与此同时,一些身处边缘的边地期刊却逆流而上,迅速崛起,成为文坛一道亮丽的景观。本文以《南方文坛》为个案,通过对其崛起过程的考察,探讨边缘文学期刊在市场化语境中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南方文坛》 边缘文学期刊 生存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大潮的激荡和影视、网络等媒介的冲击下,文学被日益放逐到社会的边缘:作为文学传播载体的文学期刊也逐渐失去其强势地位,陷入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困境。面对突如其来的生存困境,当大多数文学期刊还在左顾右盼、不知所措时,身处边缘的边地期刊如贵州的《山花》、海南的《天涯》、云南的《大家》(1994年创刊)和广西的《南方文坛》等主动出击,迎难而上,以开阔的视野和崭新的面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文学期刊场域中迅速崛起。成为文坛一道亮丽的景观。边缘文学期刊的崛起给处于危机中的文学期刊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启示,纷纷效仿,进而在世纪之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版”大潮。本文以《南方文坛》为个案,通过对其崛起过程的考察,探讨边缘文学期刊在市场化语境中的生存之道。
  
  在改革中崛起
  
  《南方文坛》是广西唯一的省级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1987年12月创刊于南宁,最初由广西文联和广西人民出版社合办,从1989年第1期起由广西文联独自主办,2001年始又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合办,历任主编有李超鸿、陈运佑、郑继馨、彭洋,现任主编为张燕玲。该刊注重对当前文艺理论、文艺现象、文艺创作和广西文艺的研究和探讨。改版前刊物的特色不鲜明,以刊登广西文艺和广西评论家的文章为主,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影响非常有限;改版后,打破了封闭的“地方性”办刊视野,以鲜明的个性和高品位、大视野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迅速崛起于文坛,改变了中国南方的文学批评格局,成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和“我国文学评论界的权威性阵地”。
  《南方文坛》的崛起得益于对“边缘”状态清醒认识之后的毅然“改革”。地处边陲的广西,“边缘”几乎成了《南方文坛》难以抗拒的宿命。然而“‘边缘’的真正意义在于边缘与中心的双向互动”,边缘在带来困境的同时也蕴涵着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一方面,边缘的处境带来受人冷落和无人关注的困惑和焦虑;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政治和商业等强势话语的控制,使得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和活力,因而在改革中也就少有顾虑,从而走得更坚定、更彻底,更有朝气和冲劲。因此,当《南方文坛》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重重困境、濒临停刊之际,新上任的社长、主编和编辑们毅然决心改革,以改革来获取生存与发展。于是,1996年第6期的《南方文坛》率先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树起改版大旗,从办刊思路、栏目设置、开本版式、装帧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革新。
  首先,给刊物重新定位,确立了“立足广西、走向全国”的办刊思路。虽然刊物在创刊时明确标明“立足广西、关注全国”,但实际上,在创刊十年里其基本上将自己局限在“地方性”的狭小天地之中,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广西文艺界内部的一份自产自销的刊物。改版后,其突破了以前单纯的地域性界限,以一种全国性视野和开放眼光来关注中国当代文坛,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了前沿文艺理论和当前文艺创作,更多刊登全国各地特别是长江以南的作家和评论家的文章。仅从1998年发表的135篇文章看,与广西相关的只有31篇(其中还包括“本省评外省”的文章),而把四分之三以上的版面留给了省外文坛。
  其次,走“名家+新锐”路线。对于文学期刊尤其是边地期刊来说,除了有全国性视野外,还必须有一批知名的评论家和作家的加盟,才能提升刊物的质量、知名度和影响力。《南方文坛》的编辑深谙其中的道理,在改版伊始就先后聘请顾骧、谢冕、陈思和、南帆、雷达、王元化、钱理群、洪子诚等全国知名学者和评论家为资深顾问,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出谋划策和撰写文章。同时,还向全国知名评论家约稿,每期都发表一些知名评论家的文章:改版以来,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者和评论家几乎都有文章在刊物上发表,正是这些知名评论家的加盟,大大提升了《南方文坛》在文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对新锐作家和青年评论家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扶持新锐的远见,在帮助他们成长的同时,也为刊物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如“南方百家”和“未来文坛”等栏目对南方文学新锐和文学新人的评介:“今日批评家”对实力派青年批评家的推介和扶持等。
  再次,设置特色栏目、改变装帧设计、加大宣传力度。改版之初,《南方文坛》就注重在刊物的编排上下工夫,摒弃了学术刊物惯常的“论文集”样式,通过设置“南方百家”、“批评之旅”、“今日批评家”、“新著视窗”等栏目来彰显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在装帧版式上,在文学批评刊物中率先采用国际流行的大16开本,封面和封底采用彩色胶版印刷,封底刊登前卫的美术作品,文内还配以照片或图画,给人以清新、活泼和大气之感。同时,还加大在学术界的宣传力度,在改版前几年就采取向“中国百名专家”、“中国高校百家中文系”和“中国百名博士”赠阅刊物等形式,寻求学术界的支持,以提高知名度。经过几年的改版实践,《南方文坛》在内容和形式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以其“鲜活的思想、前瞻的姿态、包容的胸襟以及那种稳健而又迅捷的步伐”成长为“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园地之一”。
  
  坚守文学品格和人文理想
  
  文学是文学期刊承载的主体,是文学期刊的立身之本,因而守护文学的自主性应该是文学期刊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大潮和消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部分文学期刊逐渐向市场倾斜,偏离了文学的轨道,出现了文学弱化而文化凸显的审美泛化现象。面对文学期刊在市场利益面前的审美倾斜和失衡,作为地处边地的文学批评期刊,《南方文坛》却始终对文学保持着理性的自觉,把文学品格和人文理想的坚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品格和学术品格,获得了圈内圈外人士的认可和尊重。
  在改版之时,《南方文坛》的编辑们就敏锐地察觉到中国文艺界对优秀理论刊物的强烈渴求。与那些为摆脱市场压力和生存困境而纷纷改弦更张、改头换面的文学刊物不同,《南方文坛》始终把建设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学批评期刊作为刊物改革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恪守着文学的自主性。因此,栏目的设置和话题的选择始终在文学的轨道上展开,敏锐关注当前文艺的新问题、新变化和新热点,注重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的双向互动,并以专辑的形式予以及时的讨论和批评。如“当代文学关键词”由知名学者对当代文学关键词的阐释,“最新文本”、“批评之旅”对名家新作和新人新作的评述,“重读经典”对经典文本再解读等;而“本期焦点”(本期特稿)和“批评论坛”则把文坛热点设置成具有文学意义的话题予以集中关注,体现出自觉的“问题意识”,如“本期焦点”(本期特稿)关于“知青文学”、“70年代人”、“重写文学史”等话题和“批评论坛”对“80后讨论”、“底层写作与诗歌伦理”、“网络文学”等话题的系统讨论,都是围绕着当代文学的发展与走向展开的,既有学术性又有前沿性,显示出刊物独特的学术品格和批评精神,尤为读者所称道。正如贺绍俊所说,《南方文坛》“把学术的独立品格与对当代文学动态敏感的把握,在刊物中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出来,是一本探索当代文学脉搏不断地往前走的充满活力的学术刊物”。
  在“有偿批评”、“友情批评”和“广告批评”盛行的今天,文学批评也因利益的驱使往往“失去了艺术的原则和公正的尺度”,出现非理性化倾向和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面对这种芜杂、炒作、失范的文学批评现状,《南方文坛》冷眼旁观,固守着心中的人文理想,着力于今日批评精神生态的建构,积极倡导灵动而富有学理、明快而富有才情、真实而富有良知的“绿色批评”。正如主编张燕玲所说:“经济时代无论是对文学还是对其他批评和讨论,都需要面对真实的问题,表达真实的立场,才能使文学批评刊物拥有自己真实的声音,并有助于文学批评空间的开创和拓展,也才有可能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学思潮起到推动作用。”《南方文坛》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开展文学批评的,尊重批评家的个性,兼容不同的批评方法和批评趣味。“南方百家”、“今日批评家”、“新著视窗”、“最新文本”和“绿色批评”等栏目丰富多彩、直言不讳、客观公允的文字,不仅有助于作家、批评家的成长和成熟,也为刊物树立了良好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对构建健康的文学批评生态空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树立精品意识。走品牌立刊之路
  
  与普通文学期刊拥有不同层次的众多读fe1cf9d6de0d2fc4834ce6bc726052346c28e70857ad87575e393b8b1e63bf89者不同,作为文艺理论和批评刊物,它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使其读者主要限定在文学界、学术界、高校等狭小圈子中。读者群的专业性和研究性对刊物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高质量、高品位、前瞻性和学理性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得到他们的认可。《南方文坛》的编者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以“人文理想和前沿批评”为编辑理念,树立精品意识,走“品牌立刊”的道路,在刻苦经营中创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是期刊的无形资产,一个刊物拥有了知名品牌,就拥有了知名度、影响力,就能在激烈竞争的文学期刊场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南方文坛》品牌的创立主要是通过以精品意识构建起来的品牌栏目来实现的。其改版十多年来,重视品牌策略,在文学坚守和刊物坚守中,不断推出自己的品牌栏目,如“今日批评家”、“个人锋芒”、“对话笔记”、“打捞历史”、“文坛评述”等。被批评界赞誉为“催生了中国新生代批评家的成长与成熟”的“今日批评家”栏目开设于1998年,每期都在最显要的位置向中国文坛推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实力和活力的青年批评家,10年来(其中2003年、2004年两年休整)共推出南帆、陈晓明、郜元宝、李敬泽、谢有顺、黄发有等61位批评家;此栏目不仅为批评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作家与批评家之间提供了平等对话的空间,同时也能保证刊物每期都有知名批评家富有个性和真知灼见的文章刊登;既提升了刊物的质量。提高了知名度和扩大了影响力,又能形成相对稳定的风格和集结了一批有生气和实力的批评队伍;在提高读者吸引力的同时。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化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而2001年开设的“个人锋芒”和2003年开设的“对话笔记”,则注重个人思想激情的展现和多人学术交流与碰撞。前者以“尖锐的质疑和坦率的批评”赢得了读者的目光;后者邀请新时期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评论家进行对话,以文学家的眼光和“知识考古”的形式重返新时期的文学现场,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档案性。这两个栏目发表了一批具有厚重学术含量的论文,转载率非常高,不少还成为读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至于“打捞历史”和“文坛评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专栏”,一个侧重于对现当代文学事件、文学史料的挖掘与研究,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一个着重对文坛动态、信息的评述,以丰富的信息含量深受读者的欢迎与青睐。这两个栏目一个侧重于过去,一个着眼于现在,彼此形成了互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作为地处边地的文学批评期刊,《南方文坛》没有同于“边缘”的处境,而是站在全国的高度,站在当代文艺的前沿,将自己的视野辐射到全国各地,与中心进行互动与对话。《南方文坛》的崛起无疑是当代文学期刊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如何面对挑战、获取生存和谋求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对文学期刊特别是边地文学期刊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90年代以来的广西文学传播接受研究”(08CZW00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贝佳:《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文艺报》,2000年10月31日。
  2、陈建功:《勇敢的推广
  谦虚的请教》,《文艺报》,2006年6月15日。
  3、黄发有:《媒体制造》,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南方文坛)创刊百期座谈会纪要》,《南方文坛》,2004(4)。
  5、李建平、黄伟林等:《文学桂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为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编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