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楂树之恋》的叙事艺术

2011-12-29 00:00:00李百晓
新闻爱好者 2011年4期


  《山楂树之恋》以“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描述了静秋与老三的初恋故事,这个故事也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影片导演张艺谋在渲染这份“纯情”时,亦用一隐一明两条线索构建故事结构。叙事“隐线”是那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而“明线”则是静秋与老三的初恋故事。以那棵会开红花的英雄山楂树为故事发展的内动因,整部影片以西坪村初识、县城接站、美丽的误会以及生命的承诺依次向观众展示了这段唯美、纯洁而又感伤的“纯爱”。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毛主席“开门办学”的号召,全国各个学校都派出师生到农村去学习。漫山遍野的金黄色油菜花丛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张队长带领市八中的师生们向着他们学习的目的地——西坪村走去。休息途中,拉镜头的运用第一次将“开红花的山楂树”拉入了市八中师生与观众的视线。“这就是那棵有名的英雄树呢……”“这棵山楂树之所以被称为英雄树,是因为它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年代里,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场面……烈士的鲜血浇灌了这棵树下的土地……山楂树本来是开白花的,但是这棵山楂树不一样,因为被烈士的鲜血浇灌,它的花色越变越红,到了后来彻底就开红花了……”开红花的山楂树,是编写革命教育课本的最好素材。开红花的山楂树的特殊教育意义让静秋从心里对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是对这棵山楂树所代表的意义的无限崇敬,又是对这棵独特的山楂树充满了无限好奇之情。“文化大革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正是这棵开红花的山楂树的符合时代政治意义的人文特色,使静秋与老三的相识有了共同的话题,并成为两人情感发展的内在叙事隐线。
  “清风吹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一首苏联歌曲《山楂树》让静秋听得着迷,也交代了老三虽在艰苦的勘探队工作,生活情调却极富情感与无比细腻,这一场景展现了老三对生活的热爱及其朝气蓬勃的青年气质。“这就是城里来的学生作家”,“不,不,不是作家。我是八中的学生,来采写村史,回去帮老师编教材……”老三诚恳、热情的搭讪与问询,让静秋内心略带一丝喜悦与她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女孩儿的些许羞涩。犹如那棵会开红花的英雄山楂树所折射出来的崇高美一样,这一切都让静秋这个情窦初开的城市姑娘,无论对老三还是那棵山楂树都产生了一种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情感,或许这种“感觉”在老三这里就是所谓的爱情,而在英雄山楂树那里是崇敬吧。苏联歌曲《山楂树》与小山坡上那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将影片的叙事终于拉到了静秋与老三的情感主题。静秋与老三的初次见面,在一种简单、纯朴、热情与“若即若离”的自然状态下,此时,他们俩人心中那棵共同的爱情“山楂树”似乎已经被催醒。影片导演张艺谋在谈到拍摄《山楂树之恋》时流露出:“《山楂树之恋》是想传递一种久违的纯真,希望这部电影能唤起一种共鸣,也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从中体会到爱的珍贵与永恒,相信真爱,并愿意为之付出与坚守。”因此,片中张艺谋刻意淡化了时代背景,以一种极其温情和缓慢的手法给男女主人公提供了谈情说爱的舞台,让他们旁若无人地谈着恋爱。影片在叙事明线上将静秋与老三的这段“纯情”借时空的高度概括,分几个叙事段落去表现。
  西坪村的初步相处,让两人的恋情露端倪。正在屋里赶写材料的静秋拉开窗帘,看到老三与欢欢玩耍的情景,表现出了一种喜悦与赞赏。“我在写材料呢,我在描写那棵开红花的山楂树……我要是不犯错误,高中毕业后就能留校工作……帮着妈妈养家了。”通过静秋的述说,老三知道了静秋的“好好表现”与“留校工作”的原因。正是“留校工作”的追求,成了日后妨碍静秋与老三恋爱发展的客观原因,也为影片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一句“写材料费眼睛,光线太暗可不行”终于让静秋内心对老三的爱慕通过其眼神初步表现出来,也削弱了几分其内心深处对老三情感的犹豫。这次谈话之后,老三一连几天都没有露面。忽然有一天,正在屋里写材料的静秋听到老三喊着欢欢名字时的熟悉声音时,那颗期盼、跳动与好奇的心再也无法约束了,轻轻地拨开了窗帘一角,去窥视那个让她内心充满幸福与纠结的男孩。“你这些天跑哪儿去了,我还以为你调走了……你也不告诉……大妈一声,欢欢天天找你呢!……”静秋此时表露出的对老三的想念与些许埋怨的借口,将影片剧情叙事与俩人爱恋的发展进行了一次提升。老三的“换灯泡”与“送钢笔”也说明了老三对静秋的情感亦如静秋对他的情感一样,双方在这一刻似乎达到了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境地。所以,当老三听到静秋因排节目需回学校时,不禁也表现出一种难舍的无奈。
  县城接站,使两人爱情浮出水面。老三跟静秋约好,等她回来时,他会在县城接她。静秋排演节目归来,一下车就快速地搜寻着老三。当她看到夜晚的路灯下,那高高大大的熟悉身影正在静静等候着自己的时候,高兴地快跑过去。“你一直在这儿等?……我怕你不回来了,又害怕你路上出事……”彼此关切而又略带羞涩的问候,让分隔数日的期盼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慰藉。老三略带调侃地将静秋以勘探队家属的身份带去老乡家一起做饭、吃饭,静秋也欣然应允。在那浪漫的“油灯晚餐”下,四目相对审视而又彼此紧张兴奋。此情此景,既浪漫又温馨,俨然透露出一对夫妻一起外出劳动归家后共同进餐的甜蜜写照。“肉,张嘴……”老三真诚、大方地将一块肉夹起,关切地想要放进心爱人的嘴里。静秋诧异地审视着这一让她一时不知所措的举动时,怎会不知道,这哪是一块“肉”,分明是老三将他对静秋的所有的爱与关切倾注在了这一传情的媒介上。略微紧张与犹豫地,静秋试着接受了这块“肉”,也就从心里开始默默接受了老三对其的感情。“……我妈妈是走资派,四年前跳楼自杀了……”通过老三的话语,影片给静秋与观众交代了他的高干家庭背景与母亲也是走资派的事实。静秋的母亲也是走资派,相似的家庭环境让静秋觉得眼前这个开朗、热情、熟悉而又似乎陌生的大男孩,竟也有着悲伤的往事。夜路难走,老三想牵着静秋的手过河,静秋的接连几步退缩,让老三似乎感悟到什么,随即找了根树枝牵着静秋走。就这样,平常的动作、平淡的生活琐事以及没有一句台词展现的月夜,两个人通过一根树枝羞涩而又渴望地牵到了一起。老三的手,依然自信、稳健地缓缓滑向树枝另一端静秋的手时,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再也难分开。树枝落地的瞬间,老三与静秋心中那棵开红花的爱情山楂树也开始落地生根了。
  误会,这道爱情发展的美丽风景线,把两个人的爱情距离拉得更近。学习快结束时,静秋无意中听说,老三在城里有对象。后来通过长芳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误会。长林受老三的委托将冰糖混在核桃里送往静秋家,静秋偷偷跟踪长林才知道原来冰糖是老三送的。因自己误会老三,或许更是爱情的羞涩,静秋不好意思直接喊老三。因此,通过告诉长林口袋里有钱,以引起老三的注意。老三从船上一跃跳进河里,冲向静秋,静秋被老三的这一举动震撼了。“拿去买球衣吧,不要影响集体形象……”老三从口袋里掏出湿漉漉的钱,直接塞进静秋的手里,转身又一跃跳进河里,奔向了停在河中的渡船。望着远去的老三,静秋流露出的是一种快意的微笑与欣慰的满足。对老三的误会,不仅没有引起老三的抱怨与反感,反而是一如既往的关怀与爱恋,这又一次让静秋因误会而欣赏了恋爱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人生如戏”,戏剧需要矛盾冲突去迎接新的发展,人生亦是如此,美丽的误会更拉近了静秋与老三的爱情距离。“去年的今日,我第一次见到你……家里又给我介绍对象了,我不会背叛你的。”小树林的石凳上,老三对静秋许下了不会背叛的承诺。“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在这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军绿色大衣下包裹着两颗滚烫的心,此时此景,似乎整个世界都属于了他们——甜蜜的爱情!
  
  用生命许下承诺,老三让纯爱的真谛得以升华。静秋终于留校了,假期中为了好好表现,静秋主动要求参加修整篮球场的工作。趁中午休息的时间,老三带着静秋溜号到了小河边,教静秋学游泳。欢呼雀跃如儿童般天真无邪地尽情戏水的场景,在“文化大革命”那种特殊的紧张、敏感而又沉闷的环境里,犹如一道充满幸福、信任与生命力的音符。“怎么不叫醒我……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经常忽然就困了……”老三静静地躺在静秋的身旁睡去,经常发困,也提示了我们老三的身体可能有问题。这一悬念的设置,抓住了观众的审美情感,也让影片充满张力,为老三得白血病的剧情做好了前期预示。静秋在修整篮球场的过程中,被水泥和石灰烧伤了脚,老三割破自己的胳膊,逼迫静秋一同前往医院医治。从医院回家的路上,两个热恋中的青年完全忘记了“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时代,旁若无人地在马路上尽情挥洒着因恋爱得到的幸福。这一幸福时刻,正好被静秋的母亲撞见。“我不反对自由恋爱,但是不允许静秋早恋……静秋正处在转正期,学校随时可能清退她的……转正后如果犯了错误,学校也可以不要她的……”老三面对静秋母亲的要求,承诺不来找静秋,不毁了静秋的前途。因为他能等,无论等多长时间。老三即将离开静秋家时,要求再次给静秋包扎那受伤的双脚时,再也无法抑制的泪水从这对恋人的眼里流出。真爱无价,可必须等待。那泪水因感动而流、因无奈而流,更因两个人的心心相印、难分难舍而流!老三果然很长时间没有再来,直到有一天,静秋听说老三住院了,静秋请了三天假到医院陪护老三。为了让静秋晚上有个休息的地方,老三向高护士借了宿舍。在买洗漱用品的时候,老三看上了一块红色布料,想给静秋做件衣裳。“你说的那棵山楂树开红花,应当就是这颜色……你穿这颜色好看……你不要老穿蓝色,人人一样……”无疑,老三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爱护与浇灌着他与静秋的这棵开红花的山楂树。“你想不想去看看那棵山楂树……恐怕以后没机会了……”老三想在有生之年,陪着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去看望那棵会开红花的英雄山楂树,却被静秋不知情地拒绝了。因为在静秋看来,自己已经决定与老三共度此生,以后的机会当然很多。唯一值得庆贺的是,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老三与静秋照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将静秋与老三的爱情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幸福的时刻。静秋三天假期已满,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两个人站在河两岸,他们伸出自己的双臂,在空中各自画了一个圆圈,表示一个亲切的拥抱。用空空的、东方写意画似的肢体语言,表达了生命中最具密度的相拥相依。这次的隔河相望,竟成了老三生命中最后一次能如此清晰与真切地审视河对岸这个自己爱恋着的女孩。正在上课的静秋被通知去见老三最后一面时,穿着老三最希望看到的和开红花的山楂树一样颜色的衣服赶到老三的病床前。看到往日阳刚健康的老三现在竟因白血病的折磨弄得满身青紫,而昔日为自己留下的那道“爱情伤疤”依然如此清晰可见,眼泪第二次流下来。这次的流泪,是悔恨之泪、感动之泪,更是无可奈何之泪。“你不是答应我,一听到我的名字,你就回来吗”,“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一遍遍重复着这看似能招魂的“灵丹妙句”,静秋悲恸欲绝。“你看,你不是说我穿红衣服好看吗,我穿着它来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老三眼角流出的那一颗晶莹剔透的泪,似乎在回应着静秋道:“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望着墙上那张充满回忆的合影,老三静静地去了。他将悲痛与磨难带走,留给静秋的是一片绿色与生命,因为他深知那棵会开红花的英雄山楂树会永远替他守护在静秋的身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真爱存在,即使身隔阴阳,相信也能感受到彼此的爱恋与呵护吧!
  在当下这样一个浮躁的环境中,《山楂树之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忆”和“憧憬”的契机,让大家在奔波忙碌中暂时停下脚步,回转身去感受真善美,重温那已被遗忘的简单和真诚。《山楂树之恋》不可能改变时代,甚至也不会改变我们,但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需要这种“纯爱之情”,在某个时刻给我们一点刺激和提醒——记得去守护心灵深处的那棵“山楂树”。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