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南乐目连戏的文化价值

2011-12-29 00:00:00吴鹏霄
新闻爱好者 2011年4期


  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从北宋汴梁城传至南乐的目连戏,历经数百年在民间口传心授,使该戏曲在保留古老的原始风貌的同时,也浸润了自宋至今中原文化的魅力,其情节、思想内容、表演形式自成一体,有别于徽州目连和辰河目连,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目连戏 发展 传承 价值
  
  引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进行认真梳理,有益于弘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①。南乐目连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由于它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剧目,比元曲产生时间早,它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并且有“戏祖”、“戏娘”之称。南乐目连戏和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并称为三目连。最早的目连戏演出是在北宋汴京勾栏瓦舍中,河南可谓是目连戏的故乡,南乐目连戏保存相对完整。南乐目连戏是北宋目连戏演出的遗存,剧目内容和艺术风格独特,对中国的戏剧起源、沿革及发展历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研究戏剧史、民俗文化等提供了珍贵资料。笔者从发展脉络、传承意义及独特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南乐目连戏发展脉络及传承意义
  南乐目连戏故事梗概。根据南乐县文化旅游局内部资料记载:南乐目连戏主要讲述了民女刘氏自幼吃斋好善,勤俭持家。其胞弟刘长基游手好闲,吃喝嫖赌,仗着一身武艺横行乡里。刘氏多次忠言劝诫,刘长基恼羞成怒,遂借刘氏探亲之机,茶中下酒,饭里加荤,破其斋戒,并诬其作恶不善,向阎王告发。阎王命曹官带五鬼捉住刘氏,施以酷刑,后押进酆都城。刘氏子目连出家修道,拜南海紫行道人为师。紫行道人见目连之母在阴间受苦,便赐目连“阴阳扇”、“九连环”等法器,命他到酆都救母。目连下山后,打进酆都城救出母亲。全剧分为《阎王差判官》、《五鬼闹判》、《五鬼拿刘氏》、《审刘氏》、《捉拿刘长基》、《五鬼背葫芦》、《阴曹酷刑》、《目连下山》、《酆都救母》,共九场。南乐目连戏俗称“玩鬼”,最具影响力的是“五鬼拿刘氏”。
  南乐目连戏流播历程。目连戏发源于河南,源自佛教故事目连救母,其事迹在佛经《报恩奉盆经》、《目连因缘功德经》、《盂兰盆经》等经卷中皆可见到,唐变文中亦有记载:“是变文真正开启目连故事化走入世俗的那扇门,奠定了后世目连戏的基础。”②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七月十五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