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人文关怀意识

2011-12-29 00:00:00孟丽娜
新闻爱好者 2011年4期


  摘要:冯小刚导演的新作《唐山大地震》上映以来,以其情感对心灵的强烈冲击,在全国掀起了“感动”潮流。影片以家庭和亲情为核心,赞美了亲情的无私,肯定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影视传媒业和观众的热议,也赢得了票房的一路飙升。本文试图从电影的创作初衷、影片的具体内容以及主题三个方面探讨《唐山大地震》透视出的人文关怀意识。
  关键词:电影 唐山大地震 人文关怀意识
  
  2009年,由韩三平导演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建国大业》创下了国产电影最高票房4.2亿元,成为当年国产电影的“卖座王”。然而,紧随其后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2》和《2012》却又一次刷新了国内的票房纪录,尤其是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重磅出击的电影《阿凡达》,以其全球26.3亿美元和中国13.2亿元的票房,再一次把国内导演和国产电影置于尴尬和无奈的境地。2010年7月22日,冯小刚导演的新作《唐山大地震》开始在全国公映。据统计,上映当天的票房为3620万元,突破了此前《阿凡达》内地首日票房3600万元的纪录,截至2010年8月31日24时,该片在大陆地区上映41天,票房总数达到人民币6.5亿元。《唐山大地震》在香港上映的时候也是好评如潮,甚至也成为国外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如《华尔街日报》称赞道:“《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充满激情的情节剧。”《唐山大地震》凭借着不菲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为国产电影挣回了些许颜面,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部电影感人至深处就在影片所蕴涵着的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评价道,该作品以人性的大爱和亲情的温暖感动了观众。
  从电影制作的初衷看
  对于导演冯小刚来说,《唐山大地震》完全是一个“命题作文”。2007年,唐山市政府为了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24万同胞,在当年埋葬死者的南湖建立了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并在园区内修建了一面巨大的纪念墙,上面铭刻着罹难者的名字。兴建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还不足以寄托人们对已逝者的哀思,唐山市政府又主动联系国家电影局,提出希望合拍一部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以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最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冯小刚导演。由此可以看出,《唐山大地震》制作的初衷不在赢得观众和票房,取得经济上的收益,亦不是导演艺术创作的尝试,其真实旨意则是为了“告慰地震中遇难的死者,愿生者幸福”。“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和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以人为本”即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在对公民合法权利和应得利益的维护上,还体现在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动机是主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在这个商业气息充斥的年代,市场经济制造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景——商业利益的过分凸显、精神文明的日渐没落,数据成了人们生活中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尺。唐山大地震在32年之后,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能够走上荧幕,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是社会文明的前进发展,反映了人们人文关怀意识的逐渐增强,已经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价值。这部电影总投资额为1.2亿元人民币,唐山市政府、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分别占据50%、45%和5%的股份。地方政府出资介入到电影的拍摄,《唐山大地震》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但却是第一部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捆绑商业和制作团队的影片。唐山市政府对这部电影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出资6000万元,而且积极配合拍摄,在群众演员、拍摄场地和外景道具等方面提供了种种便利。该电影唐山方的制片人姚建国说:“我们坚持要占有至少50%的股份,成为大股东,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影片中的话语权,才能保证我们所需要的‘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我们希望影片既‘主旋律’,又要充满人性、直指人心。”国家广电总局更是把《唐山大地震》列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电影中最重要的5部电影之一。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唐山市政府和国家电影局共同携手促成了《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的完成,该事件本身已为整个社会对人文意识的关注、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表率。
  从影片的主题来看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整个城市在23秒之中变成了一片废墟,地震最终造成24万人死亡。震后年轻的母亲(徐帆饰演)面对废墟下一双儿女但却只能救其中一个的绝境,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方达而救弟弟方登,压在废墟下的女儿听到了母亲那句“救弟弟”,绝望地闭上了眼睛。但意外的是方达却在死人堆中奇迹般活了过来,并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陈道明、陈瑾饰演)收养。此后的32年间,母亲始终活在对女儿的愧疚中,女儿也因当年被遗弃,终日在对母亲的怨恨中备受折磨,两人陷入到了一个难以弥合的情感困境。而这个心结终于在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中得到了释怀,亲情团聚。
  国家电影局最终把这个任务交给冯小刚不是没有原因的。冯氏作品中有个贯穿始终的原则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冯小刚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没完没了》等贺岁片无一例外地采用小人物的视角,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困扰城市生活的问题;2004年12月上映的《天下无贼》主要描述了两个盗贼自我救赎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人性纯净世界”的坚守。2007年的战争片《集结号》则把每一个个体生命重新建立了起来,《唐山大地震》着重描述了灾难带给幸存者的心灵创伤以及人们的心理的复原,是一个关于死亡和生命的哲学命题。该片表现出了冯小刚对人文关怀精神的深刻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说:“《唐山大地震》是我把一贯推崇的人道主义推向了一个高潮。”这部电影虽然定位为灾难片,但从其英文名字“AFTERSHOCK”上可以看出,灾难片只是影片的背景和外壳。影评人李滨夙评论道:“影片对于人性和心灵复苏的刻画与表现远远高于对地震和灾难的讲述……他(导演冯小刚)全神贯注地关怀人的心灵,关注心灵的重建和复苏。”《唐山大地震》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升到对人类心理关注的高度,核心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肯定,对人性的赞美。《好莱坞报道者》、《综艺》等国外媒体也称赞本片是华语电影继《集结号》之后一部直指人心的情感力作,可谓中国版《苏菲的选择》。
  从影片的具体内容看
  《唐山大地震》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电影在讲述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时,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两个事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两次地震被打通了,支撑出了一个跨度为30多年的时间和空间。影片中唐山大地震导致了母女分离,而32年后同样的灾难又促成了团聚的契机。地震的描写成了电影重要的桥段。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通讯和交通的不便,党和国家的支援队伍几天后才抵达。在震后几天宝贵的营救时间中,幸存下来的人们无暇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自发组织在一起,建立了临时救灾小分队,四处寻找、挖掘废墟下的生命。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凝聚力和责任感,所闪现出的人性的大爱无私和情感光芒。这一人文关怀精神在汶川地震中得到了加强性重现:地震发生后,唐山出动救援队伍、医疗队伍,在各地的唐山人也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汶川。已经事业有成的弟弟方达带着大量的物资赶到灾区,原因很简单,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唐山人”,印证了唐山的感恩和博爱精神。远在加拿大的姐姐方登闻知地震的消息后说:“我要回去帮他们。”此外,影片中武警官兵、民间志愿者等救援人员也从世界各地拥到了汶川。影片对这两个事件的描述彰显出了人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力量和人性内心深处的善良,肯定了其中蕴涵的人道主义精神,赞扬了人们互帮互助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道德感。
  《唐山大地震》摆脱了宏大叙事套路的禁锢,把视角对准了普通的个体生命,对家庭伦理和亲情的描写,对生命的尊敬和赞扬,构成了该影片的精神内核。也正是这一精神内核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2009年,我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亿元,相比2008年的43亿元票房同比增幅43%,被认为是中国的商业电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机遇和魅力并存。当前,党和国家号召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三俗”。《唐山大地震》承担起了传媒应尽的社会责任,完美地融合了艺术性、思想性和商业性,为国产电影做出了成功的典范,使中国文化传播业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中国电影人只有制作出人文气息浓厚、蕴涵着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和思想,并通过商业渠道进行表达的影片,才可能与来势凶猛的欧美大片相抗衡。
  参考文献:
  1.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当代电影》,2006(6)。
  2.贾磊磊:《〈唐山大地震〉的启示意义:完成三种电影的互通》,《光明日报》,2010年8月5日。
  3.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位居全球第九》,人民网,2010年5月27日。
  5.《〈唐山大地震〉后期制作特效超越〈2012〉》,慧聪广电网,2010年7月29日。
  6.《中国内地票房过亿的电影》,时光网,http://www.mtime.com/group/12109/discussion/185252/,
  2009年2月15日。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文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