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衡”之术让娱乐升级

2011-12-29 00:00:00张萍
新闻爱好者 2011年4期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一切公众的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①事实的确如此,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和大众文化时代,我们几乎找不到没有娱乐节目的电视频道。在这股娱乐化浪潮中,“选秀风”、“麦霸风”、“相亲风”、“户外体育风”纷纷刮起。在人们尽情享受娱乐节目带来的愉悦时,同质化和低俗化两大问题也表现得越发明显。那么娱乐节目究竟靠什么摆脱这两大顽疾呢?
  “中国媒体的竞争,不是赛跑,而是舞蹈。舞蹈讲究观赏性,讲究重心与平衡。”②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的这番话提示了答案。
  去同质化的“平衡”之术
  推陈与出新。个性是娱乐节目的生存之本,娱乐节目要解决个性缺失的问题,就要把创新作为习惯化的创作思路,不仅每年都要推出新节目,还要对旧节目的内容、形式、编排、播出方式等方面进行持续改造。
  电视娱乐节目“推陈”的依据是密切跟踪受众的心理变化。湖南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男性时尚类节目《锋尚之王》,以前以资讯为主,现在抓住受众爱看故事的心理,改以真实的改造故事为主,改版后的节目由两组造型团队分别帮两位男士进行改造,让他们由“青蛙”变“王子”。另外,由湖南卫视较早从美国引入的季播方式也让原有节目有时间休养生息,改头换面,紧跟受众需求变化,在不同的播出季做出不同的调整。《以一敌百》第一季于2008年播出,时隔两年之后第二季以全新面貌隆重登场。在保留第一季“1VS100”独特挑战模式的同时,第二季的每期节目都设计一个“隐形主题”,将攻守双方的“关系主题化”,以“婚恋”、“婆媳”、“职场”等观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为主题,比如2010年首期就以“婚恋”为主题,由1位剩男VS100位剩女,紧跟观众兴趣,引入了流行的交友热潮。
  “出新”要求善用创新思维,比如逆反创新、移植创新、发散创新及组合创新。浙江卫视的《非同凡响》运用逆反创新,节目一反平民选秀的模式,不通过海选,而改走高端选秀路线,选手由演唱表演机构、唱片公司等专业机构推荐。广东卫视的《乐拍乐高》以对“拍卖”形式的移植,成为首家以“拍卖”音乐作品为主题的电视综艺节目。发散创新让湖南卫视以“选秀”为核心概念孵化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节目:《我要拍电影》是电影导演选秀,《智勇大冲关》是户外体育选秀,《金牌魔术团》是魔术师选秀,《以一敌百》是智力选秀……组合创新要求把人们想不到要联系起来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湖南卫视的《越淘越开心》融脱口秀、歌舞、游戏、秒杀互动及益智竞猜等多元素于一体,以“四不像”的组合形态满足了网络销售和电视收视双重需要。
  无论“推陈”还是“出新”,媒体都不能盲目跟风,要紧扣自身的独特定位,并根据传播环境以及目标受众的需求变化,运用创新思维充分发掘节目个性。
  团队之力与全民之势。娱乐节目要摆脱同质化弊病,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媒体一定要建立专门的节目创新团队,并加大对创新研究的投入,比如湖南卫视就以“节目创新小组”为创新主力军,并启动了上千万元的创新资金。
  与此同时,媒体的全民创新也非常重要。对全民创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既有媒体领导的带头创新,也有媒体的创新激励机制。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设立了5000万元孵化基金,激励人人创新。凤凰卫视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颁奖大会,会上颁发的一个重要奖项就是创新奖。湖南卫视将节目日常经费分为制作必需经费(直接成本)和附加经费两部分,附加经费就包括创新奖奖金。湖南卫视会定期在整个系统征集创新节目策划,最后再定下若干个策划方案投入编辑,只要员工的点子足够好,就有可能获得相应的栏目资金和主办权。群体化工作方式也是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等节目都是通过主持人、编导的群体化工作制来激励竞争、激发创意。
  事实上,全民创新要行之有效,员工的创新素质就得达到一定水平,这对电视台的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提出了要求。为网罗创新人才,湖南卫视会在暑期前到高校主动招聘实习生,不限学生专业,重点考察创新素质。考试通过的同学,暑期将前往湖南卫视参加专业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被录用为实习生跟踪考评,电视台将最终择优录用。重视源头活水的选人方式为全民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寨与原创。为减少创新的风险,“山寨”在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开发中占了较重要的地位,从最初的“山寨”港台发展到如今的“山寨”欧美。不过“山寨”并不等于生搬硬套,需对原版节目进行本土化变通和后继创新。本土化变通和后继创新的关键是要找准差异点,比如要明辨中西文化的差异,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重利与重义的差异等。中国人重视家庭,强调个人对集体承担的义务;提倡以“和”为贵;重视道德,耻谈利益。相亲节目之所以曾一度引发风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目简单复制纯商业色彩的西方模式,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表演游戏的方式置换面对婚恋家庭问题的真诚,用咄咄逼人的审问替代男女嘉宾间的和睦相处,以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消解对传统道德底线的坚守。
  当然,电视娱乐节目绝不能以“山寨”取代原创。原创应从目标受众的需求出发,围绕本媒体独特的文化内涵展开。湖南卫视虽然以“山寨”国外优秀节目起家,但如今也加大了原创力度,《挑战麦克风》、《天天向上》、《越淘越开心》都是其自主研发创新的产品。这些原创节目抓住年轻观众喜欢K歌、搞笑、网购的心理,紧扣年轻人所崇尚的后现代文化内涵展开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在内容上全民娱乐、彰显草根精神、反叛传统、游戏狂欢,在形式上节目形态突破传统界限,趋于模糊化,以“四不像”的样貌融多种节目因素于一体。
  当然,为避免被克隆,原创应注重节目气质、主持风格等方面的不可复制性,这样别人就只能摹其形,无法仿其神。《天天向上》无厘头又不庸俗的内在气质及其自成一体的“偶像男子团体组合”主持风格,都很难被复制。
  “山寨”与原创的结合使娱乐节目既降低了创新的成本与风险,又提升了创新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创新可持续发展力。
  去低俗化的“平衡”之术
  猎奇、窥私、价值观的迷失等,娱乐节目的低俗之风已广为诟病。媒体的锐意创新虽然是去同质化的利器,但没有底线的随意创新却有可能导致低俗化走向。低俗化的治理是系统工程,其中媒体的自律最为根本。
  表达与过滤。表达与过滤的平衡实际上是媒体利与责平衡的体现。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媒作为“公共论坛”的角色空前凸显。在这样的传媒新生态中,无论是受众的表达还是媒体的表达都显得更加自由,然而过分的自由就意味着无序,因此表达的自由总要与传播的过滤相结合。
  媒体的过滤首先涉及对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的辨别把关,而后便是去伪存真、厘清是非、除恶扬善。真与假属于事实层面,比如嘉宾身份、节目内容的真假,是与非、善与恶属于观念层面,往往牵涉价值观、道德观等。现在一些娱乐节目的低俗化,比如某些情感访谈节目的造假、窥私以及一些相亲节目的价值观迷失等问题,都与传播者把关意识淡薄关系密切。
  对于真与假的把关,传播者一是要坚守不造假的底线;二是要有质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保持独立判断力;三是做节目前应充分调查与核实嘉宾情况,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四是要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并重,当下一些情感访谈节目虽不乏对真善美情感的反映,但为吸引观众视线,极端的恋情、亲情纠纷在节目中占了相当比重,这在宏观真实上并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原貌,而节目中一些嘉宾的身份以及情感故事的真实性也受到质疑,节目在确有其事的微观真实上也存在把关缺陷。
  
  在是与非、善与恶的把关上,传播者要权衡节目所传递的观念是否对社会有益。唯有把握主流价值观,方能明辨是非与善恶。主流价值观既涵盖富有时代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等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道德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孙中山语)则是中国人应继承发扬的民族传统美德。
  明确了主流价值观,传播者才能对节目内容、环节设计准确定向。某电视台的相亲节目为增进男女嘉宾之间的默契,设计了让人尴尬的身体接触游戏,节目让女嘉宾平躺地上,男嘉宾双手撑地,悬空于女嘉宾身体上方,两人身体的距离仅几厘米。这样的环节设计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要求。
  明确了主流价值观,传播者才能对嘉宾的观点进行快速辨别和及时引导。在2010年选秀比赛“伪娘”热出现之后,有电视台请一名“伪娘”选手做节目嘉宾,这位选手兴高采烈地谈到了自己在海选现场如何通过假装晕倒博取现场众多媒体关注,对于这种隐含“为出名不择手段”价值观的言论,主持人不置可否,没有进行正确引导。
  可以看出,娱乐节目的过滤把关不仅在话题的确定、嘉宾的选择上有所体现,在现场主持、环CPTS6wKHhrL5rktmapJEDg==节设计等诸多方面均可显现出来。
  雅与俗。“雅”弘扬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俗”彰显大众的审美趣味。雅与俗的平衡表现在娱乐节目就是要以大众化的形式传播精英化的内容。大众化的形式主要指歌舞、表演、游戏、真人秀、PK、故事化等娱乐化方式,精英化的内容指有价值的知识、文化和思想。为娱乐节目确定文化性、公益性的主题是雅俗结合的主要思路,以公德礼仪为主题的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以及关注青少年成长、旨在引导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和未来有约》都是典型范例。《和未来有约》2009年主题为“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10年定位于“做四好少年的成长盛典”,虽然晚会气氛活泼喜庆,比较娱乐化,比如由何炅、吴昕带领徐娇等小童星与现场小朋友互动,“快女”曾轶可、许飞等带来精彩表演,但晚会的主题始终非常明确。
  雅俗平衡的关键是把握好雅与俗的度,找准节目吸引力与启蒙价值之间的契合点。“雅”的内容既不能超越受众认知水平,太过专业艰深,又要真正具有启蒙意义。现在有的益智类节目看似在传播知识,但传播的却是意义匮乏的伪知识。在某知识问答节目中主持人提问:“英某珠宝品牌推出了一种戒面较宽、镶在上面的钻石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的戒指是迎合哪种潮流?”这类较边缘的知识对于提升受众的文化水平并无实质作用。另一方面,“俗”的形式既不能缺乏娱乐消遣性,也不能因过度娱乐化而消解“雅”内容的意义。
  雅俗平衡不仅表现为雅内容与俗形式的统一,也体现为节目的雅俗因素穿插。以《天天向上》为例,雅的内容主要通过访谈环节来完成,俗的风格主要借助一些因素的穿插,比如歌舞、表演、群口相声式的主持等。雅与俗的交替方式既源于事先的节目策划,也与主持人的现场调度关系密切。当节目现场气氛不够热烈时,就需要主持人调动“俗”因素来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一旦现场气氛达到了应有的热度,主持人就要及时巧妙地转入“雅”。雅与俗如此这般不断交替,才能让观众快乐地接受有内涵的内容。
  “平衡”之术更体现了一种辩证的眼光和分寸感
  “平衡”之术并非追求绝对的平衡,不同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在平衡点的选取上会有所不同,比如在雅与俗的平衡上,中央电视台会偏向雅,而一些地方台可能会偏向俗,但不管如何偏重,雅与俗的结合是必然的。因此更准确地说,本文的“平衡”意指“结合”、“融合”、“对立统一”,“平衡”之术其实提示我们的更是一种辩证的眼光。从另一角度而言,“平衡”之术体现了一种分寸感:娱乐节目要锐意创新,但不要随意创新;要通俗,但不要低俗。
  用“平衡”之术让娱乐升级为快乐,是当下一些电视台去除同质化、低俗化积弊的重要对策。娱乐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它追求瞬间的观看快感,而快乐源于内心,它来自观赏后的久久回味。唯有用辩证的眼光、以恰当的分寸感来面对,娱乐才能真正升级为“快乐”。[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度校基金面上项目“媒体创新能力的培育”(项目编号:09MSW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 释:
  ①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马立诚、胡百精:《凤凰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