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语体模糊语用的存在理据

2011-12-29 00:00:00杨海峰
新闻爱好者 2011年4期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精确性和模糊性两个方面,其中精确性是相对的,而模糊性则是绝对的。语言也是如此,既有精确性的一面,也有模糊性的一面。汉语更是模糊性较强的语言。何谓模糊?美国实用主义主要创始人皮尔士在1902年给“模糊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面说的时机尚不能确定,我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特点就是模糊的。”①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一大特性,它普遍存在于新闻、广告、政治外交辞令、公文法令、文学作品及日常生活用语等各种语体之中。”②Lakoff认为:模糊语(hedge)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糊的词语”。其实,模糊语言不仅包括词、词语,还包括一些组合结构、小句,我们统称其为“模糊语”,意在凸显它们在使用中的语用特征。本文拟以电视新闻中语言的模糊现象为例,分析电视新闻语言中模糊语用存在的原因及其适用范围。
  电视新闻语言中模糊语用存在的原因
  一般认为,模糊语可以对话语的真实程度和话语内容涉及的范围进行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作出主观测度,或提出客观根据,对话语作出间接评估等。按照英国法学家哈特的观点:“任何一种语言包括法律语言都不是精密的表意工具,都存在着一种‘空缺结构’(open texture):一个字、词组或命题在其‘核心范围’内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白无疑的,但随着由核心(core)向边缘(penumbra)的扩展,语言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在一些边缘地带语言则根本是无法确定的”。③新闻语言中模糊性的存在具有其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闻时效性,要求语言具有模糊性。在动态新闻的报道中,某些事实处于变化中,其真实性也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综合地体现出来。如果为了获取确切信息而延迟报道,必然会失去时效性,甚至错过好新闻。所以,此时应该运用模糊语言。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城中村的农民购买经济适用房时是这样表述的:“谢长秀一家是南昌市首批中签购买经济适用房的200户家庭之一,拿到房型说明书后,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谢长秀家把首选目标放在了5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上,可是中签拿到的是184号,能否买到合适的房子,让他家犯了难。”(2007年5月19日《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青岛、南昌、厦门等地又有新举措》)
  在这条新闻里,当事人拿到的只是房型说明书与中签号码,至于具体户型的分配,还在研究中,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媒体执意要等到户型确定之后再来报道,新闻的时效性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新闻联播》中用了“合适”这一模糊性词语修饰房子,及时推出报道,在概括性的模糊涵义中实现了相对准确,保证了时效性,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
  表述的活泼生动性,要求语言具有模糊性。新闻应以事实为基础,客观公正地反映社会事实和政治事件,将事实原原本本地交给听众,因而新闻的语言必须精确,但精确的语言难以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这就需要对一定新闻事件的行为进行描述和评价,表示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而评价性语言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也是自然语言的一大特点。例如:
  “胡锦涛积极评价了中国共产党与欧洲社会党的友好交往。他说,欧洲社会党是欧洲主要政治力量之一,在欧洲论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2007年7月5日《新闻联播》:《胡锦涛会见欧洲社会党客人》)
  “在这个雨雾天气,特别要提醒广大驾乘人员,在雾大的时候一定要开启防雾灯,同时要谨慎慢行。”(2007年2月21日《新闻联播》:《浓雾笼罩 各地紧急应对保安全》)
  其中的“积极”、“友好”、“主要”、“重要”、“特别”都属于程度变动型的模糊词语,具有评价性的意味。电视新闻中还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模糊词语,由于这些评价性词语本身有外延性的模糊性,从而在受众理解中表现出某种开放性。
  新闻高度概括性,要求语言具有模糊性。语言在运用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经济原则。所谓“经济原则”,就是心理判断过程中所需要的概念数目越少越好,信息量越大越好。以最少的字数反映最大量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追求之一,所以在表述上采用高度概括的模糊词语,从而避免新闻的冗长拖沓。如《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制造能力实现大“提速”》一文是这样表述的:“这样大的一个部件,只要五天就能完成全部的加工。而几年前,同样的工作要做上15天,合格率才只有50%。”(2007年7月5日《新闻联播》)“……中国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还是异国他乡,到了这个时候都想着要回家过年,仿佛一接近农历新年,‘家’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强烈的磁场。也许,这就是我们寻找的‘根’吧!”(《春节晚会寻根录》,转引自《节目主持语用学》)其中“几年前”、“这个时候”都属于模糊用语。在此,因为记者无法确定其具体时间,因而为了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只得选用“几年前”、“这个时候”这些模糊语言。
  电视新闻模糊语用的适用范围
  在模糊词语的使用上,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国际新闻使用的频率较多。新闻一般要求以明确的思想,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事实。但是体育新闻、娱乐新闻语言风格的显著特点就是生动活泼,而为了追求生动活泼引起受众的广泛兴趣,从而使节目更具吸引力,往往会使用模糊性词语。电视新闻模糊语用的适用范围有以下几点:
  表达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宜用模糊性词语。它可以把一些接近正确但又不敢肯定完全正确的话语,说得更得体一些,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从而避免说话过于武断。如“普通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水量是多少?7吨左右,差不多可以够三家用。”(2007年5月19日《新闻联播》:《北京、杭州:“锁”住跑冒滴漏 节水也重“点滴”》)假如这句话表述为:“普通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水量是多少?7吨,够三家用。”从字面上看,远比前者精确,但是从表达效果来讲,未免过于肯定了。而前者模糊性词语的使用反而让受众觉得更加真实且更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
  表达数量、频度等宜用模糊词语。如“为了让新教材紧贴当今社会实践,逄锦聚无数次登门拜访各方学者,到大学生中倾听声音,光教材的修改就达20多稿。”(2007年5月《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
  表达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外交辞令,以及涉及反动言论等内容,宜用模糊词语。如“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中有如下一段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打开了。’”(刘焕辉:《言语交际学》)这里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是指过去二十多年间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但又没有点破。即周总理把言语表达的模糊性、策略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鲜明态度、坚定立场很好地统一了起来。这一外交辞令已成为在外事外交场合下原则性和灵活性成功结合的模糊语的范例。
  复杂抽象的概念需要用高度概括的模糊语言来指向。虽然概括性语言会导致语言的不确定性增加,但在满足信息交流的要求下,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模糊词语客观地存在于电视新闻语言中有其特定的原因与表现形式。电视新闻语言的确切性和模糊性是相辅相成的,表意的准确往往是靠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共同完成的。何自然认为“模糊语总是体现在话语的合适性之中。话语的合适性与命题的真假没有必然的联系,合适的话语,其命题不一定为真;命题为真的话语,在特定语境下可能是不合适的。”④衡量语言使用的重要原则是话语的合适性,而不是话语命题的真假。总之,言语交际的语用原则告诉我们,电视新闻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应考虑具体语境,该精确时含糊不得,该模糊时也要把握好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模糊语言的特殊效用,从而使电视新闻能更好地为受众服务。(本文为中国传媒大学211工程三期第一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NW9414)
  注 释:
  ①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②③庞建荣:《法律语言中的语用模糊》,《外国语言文学》,2003(4),第1页。
  ④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参考文献:
  1.徐丹晖:《语言艺术探讨》,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戴建东:《试论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胡庚申:《国际交流语用学——从实践到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李水仙:《电视新闻语体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后)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