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构建的女性主义问题

2011-12-29 00:00:00燕捷
新闻爱好者 2011年4期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角色塑造描述、角色功能性倾向、角色性别气质三个方面,对2009年院线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构建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当今电影媒介对女性的性别规范以及身份认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媒介与性别理论这一传播学研究领域,挖掘媒体背后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指导媒体提升媒介素养。
  关键词:院线电影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是对大众媒体性别规范作用的监督
  从以往对传媒的女性形象构建的研究中发现,传媒存在着对女性形象构建失衡的问题。在当今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和社会性别观念发展得到长足进步的情况下,传媒产业是否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大众传媒是否仍然存在着女性形象构建的失衡和性别歧视,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性别形象的构建和认知有赖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往往会通过选择性报道和对某些议题的反复强调来构建一种文化规范,而这种文化规范的传播对受众的个人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媒介中女性形象构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构建存在的女性主义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造成女性自我认识的困境和女性地位的相对低下。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本课题主要采取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院线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样本进行分析,分析其女性形象构建和性别描述。
  媒体选择:2009年度上海地区放映的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在内的院线电影。
  时段界定:从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样本筛选标准:电影中的一号、二号女主人公,且累计出镜时间不少于10分钟,若累计出镜时间少于10分钟则视为无效样本。
  分析单位界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影片为单位的研究,一是以电影中出现的女性角色为单位的研究。
  影片筛选标准是包括除了动画电影之外的全部电影,影片共计90部,其中中国内地 45部、美国 20部、香港 22部、台湾3部,在影片女性角色的筛选中,根据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影片的演员表顺序选取。
  院线电影中折射出的女性主义问题透析
  男权视角下的美女经济批判与审美偏颇。在抽样的90部院线电影中,仅有2部为女性导演执导,而其中的88部皆为男性导演执导,男性导演比例高达97.78%,可以说院线电影是男性叙事和符号构建的天下。
  从对女性角色塑造的4个维度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整体描述可以定义为近现代的城市职业的美貌年轻女性。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男性的审美标准是美貌的、年轻的、城市的,这种暗含着的价值评判和宣扬,一方面造成了女性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其角色塑造的偏颇造成了审美价值的扭曲,因为这种有意选择的叙事的同时就意味着容貌不好的、年老的或未成年的、非城市的就是不值得受到重视的。
  院线电影中的女性角色美貌程度比例中,塑造的女性美貌的角色比例高达73%,而这点在中国大陆和中国港台、美国的电影角色的塑造中无显著差异,即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均首选美女角色作为院线电影中的票房保障,其次的比例为普通24.6%、丑陋2.5%。院线电影在对女性美貌程度的苛刻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对女性内涵赋予的不足,这将导致女性对自我价值判断的迷失和扭曲。
  院线电影中女性角色归属与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的延续。中国学者卜卫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媒介从业人员既是刻板印象的持有者,同时又是刻板印象的制造者。在以往的媒介性别研究中发现,与男性角色比起来,大多数的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角色构建和选择十分有限,女性常常被塑造和表现为母亲、家庭妇女等形象。媒介所表现的女性形象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社会现实,而是夸大了社会中的某一种生存状态,表明了媒体仍存在着忽视女性对社会贡献的倾向。院线电影媒介中,男性导演占据了相当的数量,而男性大多本身就是自身男权的维护者和刻板印象的持有者,这种主导的男权文化将使得电影媒介女性话语权缺乏甚至丧失。在角色归属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中国港台、美国院线电影塑造的女性角色倾向家庭的角色比例分别为52.8%、52.6%、29.0%,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对女性的家庭属性是非常强调和重视的,而美国在角色归属上则比较突出女性的社会功能,是民族意识和文化相对先进和开放的体现。
  角色理论与地位期望理论在角色塑造上的验证。角色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传媒的传统教条认为当这两种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候,女性需要舍弃工作角色而服从于家庭角色。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院线电影中塑造的倾向家庭的女性角色总体比例高达46.7%,她们以追求家庭的美满和谐为人生的唯一诉求,在角色的表现上缺乏对女性职业的体现,在电影故事的脚本中不乏在家庭和社会角色面临冲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社会角色来满足家庭需要的女性角色。院线电影在女性角色塑造的信息上传达了这样的观点,即女性的角色扮演是囿于家庭领域的角色扮演,而社会和工作这一领域是属于男性的,这种观念的传达直接削弱了女性的自我社会意识。
  地位期望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在本项目的研究中,对女性的功能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总体上看女性角色具有主动性的角色比例占56.2%、被动的比例占43.0%、功能性非常弱的比例占0.8%。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缺乏主动性的女性角色比例仍比较高,在电影故事的叙事中也可以看出男性角色一般都设定为英雄式的人物,他们往往带领女性脱离困境、解决问题,而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往往被设定为需要保护、需要拯救的依赖者。在对2009年院线电影中女性被救助的影片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影片出现女性被救助的镜头的比例为37.78%,中国港台电影的比例为40%,美国电影的比例为60%,这样的影片叙事给了女性观影群体一种非常不利的文化暗示,说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她们是被拯救和被保护的弱者,这种性别期望模式的固化是一个削弱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的过程。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证明在男孩女孩从小的教育中,女孩的地位期待相对弱于男孩,这是造就性别差异鸿沟的又一因素。
  文化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在价值传达中的光芒。不是所有女性主义都是站在女权角度上的一味批判,如文化女性主义主张重估与女性有关的价值,弘扬女性的精神价值。文化女性主义者致力于认同、培育、复兴女性品质。代表人物吉利根认为要重估女性的关爱价值,认为男性看重公平和个人权利,而关爱并不比公平低下。在女性角色气质体现中总体比例超过50%的女性性别气质分别为“有感情的”81.3%、“对他人需要敏感的”56.9%、“善解人意的”54.5%,其次为温柔的47.2%,这些女性性别气质都是女性关爱价值的体现,都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平稳定发展的女性性别特质,是值得媒体弘扬和体现的女性精神,这种关爱文化的女性特质的体现是有利于女性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的。媒体对性别气质模式的教育和构建并非要完全消除性别气质差异,而是要做到弘扬那些值得倡导的女性特质和女性性别气质,这才是真正有利于文明进步的正确性别文化导向。
  在2009年院线电影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中,我们看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不是与人对立的,而是与人是有机的整体,在这种关系中并不以人为中心,他们不声讨是由男性还是女性统治世界,而是主要声讨社会的非正义的统治秩序和支配结构、二元论的价值立场。”纵观《阿凡达》整部影片实际上不是女性与男性的对抗,而是被压迫与压迫的对抗、被统治与统治的对抗。这里的女性尤指其社会性别,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具备“女性气质”。影片以人类的溃败为结局,宣告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纳美人”的胜利,瓦解和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影片处处闪烁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
  
  院线电影中女性形象构建评述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影片的性别统计来看,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港台地区表现女性的性别比例相对比较平衡,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男女均有体现的比例为中国大陆57.8%、中国港台36%,而美国只有15%,这是与美国的男性英雄主义情结分不开的。从影片的总体比例上来看表现女性的比例也达到了42.2%,这说明院线电影的角色塑造已经越来越重视女性的审美价值,开始在媒体的人物塑造中给予女性角色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从角色的塑造来看媒体仍然存在女性角色相对单一和刻板印象的因素,女性角色6个最突出的维度分别为:美貌比例73%、青年86.9%、近现代77.9%、城市职业女性86.3%、角色设定女友50.4%,在职业体现上排名前三的为白领、家庭妇女、特工。由此看出院线电影媒体的角色塑造有着明显的偏向性和片面性,造成了传媒价值传递上的误导和偏颇,向社会传达的是不真实的女性群体印象。
  从角色的功能倾向来看,媒体塑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女性角色的比例比较相近,为56.2%和43%;在角色归属倾向上,偏向家庭的女性角色比例为46.7%,偏向社会的女性角色比例为41.8%,均有体现的女性角色比例为11.5%,虽然还是偏重女性的家庭属性,但是女性的社会属性也有相对的体现,是传媒尊重女性和培养女性自我意识的良好开端。
  在女性角色气质的体现上可以看出,由于文化的开放和融合,院线电影中女性角色对爱情表现得更加主动,比例为55.8%,相对保守的比例为12.5%,塑造的女性角色对性的态度也都相对开放,比例为39.2%。另外,媒体评论者常常归纳的女性三种偏离行为也很少表现,影片中未表现出以上3种偏离行为的占76.4%。
  总体看来,影片的女性形象构建上遗留的女性主义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影片的角色的性别也表现得相对多元化和平衡。媒体工作者有意识地平衡性别差距,在褒扬传统女性特质的基础上也凸显了一些值得表现的男性性别气质,给予了女性群体一定程度上的正确的文化引导,但传统的性别规范仍然存在,这种性别规范的存在对社会的功用性仍是需要探讨的。对优良的女性气质的宣传确实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好更和谐的文化氛围,但对这种女性气质错误的规范和运用往往又是造成女性囿于家庭范围的原因。女性的解放是一条曲折和漫长的道路,媒体在其中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和怎样正确地传递性别规范的信息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利群:《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金循出版社,2007年版。
  3.赵慧娟、郭永玉:《性别差异研究的四种取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
  4.李静、赵伟:《社会性别角色获得与民族文化系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西蒙娜·德·波伏娃[法]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6.鲍晓兰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7.凌青、黎小燕:《论我国电影中女性话语的变迁——以获华表奖的影片为研究样本》,《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程晓萱:《女性形象自我呈现与媒介呈现——关于整容真人秀节目〈花落谁家〉个案的定量分析及思考》,《新闻知识》,2009(2)。
  9.卢勤、苏彦捷:《对Bem 性别角色量表的考察与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
  10.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