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是媒体的第一生命,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媒体赢得受众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委靡不振。”我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也指出:“任何刊物的信用——也就是刊物的命脉——最最重要的是这一点。”
电视传媒自20世纪70年代起,作为主流媒体在大众传媒中独领风骚,其公信力、影响力和广告市场份额令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然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电视传媒独步天下的局面已风光不再。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新媒体正全方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社会舆论首要的传播载体和策源地,正以各类新情势影响社会舆论。
拉萨“3·14”事件、汶川“5·12”地震和2009年发生的“最牛团长夫人敦煌打人事件”、“王帅帖案”以及“记者通缉令”等诸多事件,都是网络影响使然。互联网不可遏制的传播力量和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表明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已成往事。另外,电视节目低俗化,虚假新闻、低俗报道、坑人广告等屡现荧屏,不仅导向错位,也严重影响了电视媒体形象,削弱了媒体公信力。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电视传媒想要重新赢得公众,着力打造社会公信力是必由之路和当务之急。
用好话语权,进行负责任的舆论监督。电视媒体是社会公器,是社会大众对政府行使公权力,分配公共资源,维护社会公益进行监督的重要载体。新闻媒体记者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对人民的疾苦,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
近年不少重大新闻现场、突发事件媒体集体缺席、集体失语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当然,这不仅仅是媒体自身的原因。因为舆论监督必然会揭露阳光下不光彩的东西,必然会影响某些人的形象和利益。近年来记者遭到人身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仅2010年就发生多起,例如:3月23日,贵阳女记者采访一名违规女司机遭殴打;5月28日,广州7名记者采访工人沼气中毒事件被围殴;7月23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遭通缉;7月28日,江苏卫视直播南京迈皋桥爆炸案现场时被某官员勒令停止;7月30日,霸王员工围堵攻击每日经济新闻报社;8月1日,郭德纲别墅被曝占公共绿地,记者前往采访被打;8月6日下午3时30分,《瞭望东方周刊》及《南方周末》两名在吉林桦甸市采访洪水灾害的记者遭当地警方扣留调查,据遭扣留记者称,在派出所内他们遭到警察辱骂后,被强行删除照片和录音……
这不仅证明我们的舆论监督环境有待改善,更说明我们的社会需要监督。敬一丹在《我所参与的央视焦点访谈》一文中说道:“人民需要新闻监督,一个正确的党需要监督,一个有为的政府需要监督,一个能够在世界上屹立的国家需要监督;没有监督只能走向衰落。”2009年11月16日,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在与当地新闻单位座谈时说道: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把话语权、报道权交给他们,请他们来把握,要相信他们会做得很好。让媒体通过自主的调查告诉公众真相。
媒体监督既是衡量政府能力和公信力的一把尺子,也是映照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面镜子。尽管舆论监督之路还很难走,但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必须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维护正义,鞭挞邪恶。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公共产品,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获得民众的关注与信赖。
做客观可信的新闻,传递有公信力的声音。新闻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是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向公众传播的最权威的声音,是公众了解政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电视新闻的权威遭到挑战,甚至屡遇尴尬。一些突发和敏感事件,往往通过互联网在社会已造成轰动,电视新闻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究其原因,不仅是传播手段有限,更主要的是部分媒体在经济利益主导下,放弃了媒体的责任和社会良知,成为夸大政绩和宣传企业的传声筒,以致在重大新闻或者关乎国计民生的新闻面前缺席失语。
宣传有纪律,记者有良知。具有喉舌功能的电视媒体自然承担着宣传方针、解读政策,服务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报道社会现实,披露事实真相,仍是记者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然而只报喜不报忧,一味地吹喇叭、抬轿子,在重大事件面前装聋作哑,最终只能导致电视新闻边缘化,渐渐淡出大众视线。
在语境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家权威媒体都不可能再垄断话语权和公众知情权。而作为传统大众媒体的电视传媒,要想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取胜,更应审时度势,做客观可信的新闻,传递有公信力的声音,以平民视角、前卫理念、求实精神、客观态度,关注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真正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要对重大事件给予真实、及时、权威的反映,从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和知情权出发,反复核查事实,既不遮掩,也不夸大。报道老百姓感兴趣的新闻,深度挖掘新闻背景,帮助人们详尽了解事实真相。
社会需要真实可信的新闻,党和政府也需要通过真实的新闻了解民情民意。“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值得敬畏,一个是头顶上蔚蓝的天空,一个是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从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和知情权出发,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出发,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健康的媒介环境,才是新闻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
做关注百姓生计,彰显人文关怀的民生节目。“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近几年来,一些在荧屏热闹非常的所谓民生新闻,每天重复的无外乎“醉汉撒泼,情人打架,泼妇骂街,小车乱挂”,以市井百态为噱头的民生新闻泛滥荧屏。某些电视台盲目追求收视率,刻意制造敏感话题,刺激观众的窥私欲,把荧屏活脱脱变成了丑态百出的市井。
眼下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是子女就业、孩子上学、就医看病、吃穿住用等问题,电视媒体应真实呈现这些普通人的冷暖、甘苦、呼声和需求,客观反映百姓生活和生存状态,反映百姓要求和情感,为百姓排忧解难,关心百姓的根本利益。好看、贴近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信任。只有在重收视率的同时,兼顾对于受众的引导,这才是绿色健康的民生节目。
做有营养的娱乐节目。一道佳肴,不仅要色香味俱佳,更要营养丰富,一档有品位的娱乐节目亦当如此。因为媒体的功能不仅是娱乐消遣,还要承继民族传统、传播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娱乐节目哗众取宠,折磨了我们的视听。深圳卫视以青年男女交友为主题的《超级情感对对碰》因芙蓉姐姐“千娇百媚”的“表演”被广电总局叫停;一些情感类节目亵渎伦理道德,“拜金”、“炫富”、“涉性”、“曝隐私”等言行,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群众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顾晓鸣指出,现在娱乐节目的主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尊重他人,国外的娱乐节目做得好,内地娱乐节目往往学不会人家主持人的平等精神。一位网名叫叶子的网友说:现在有些编导,只顾热闹不懂文化,只管瞎闹不辨丑美,永远不会贴近大众的生活。他们已经失去了文化的良心,这样的文化垃圾,不要也罢。
文化有三个层次:一流的是审美文化,二流的是认知文化,三流的是消费文化。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认知是通过言语、色彩、形体或音响,去理解、去感受,建立认知的、道德的与审美的联系。而消费文化纯粹是艺术商品化,仅仅是为了刺激人的感官,诱发人本能的欲望,满足人们层面上的愉悦需求。当我们的道德、情感、隐私都成为消费内容、成为时尚时,我们的文化将引领人们走向何处?
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三档大型节目既精彩好看又有文化内涵,既有娱乐性又弘扬了中华戏曲、武术文化,向世界展示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实践证明,只有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健康绿色有文化营养的节目,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的赞美。
电视传媒是面向全体公众的社会服务机构,是长期以来影响力大,拥有受众广泛的主流权威媒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只有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服务职能,办有看点有营养的绿色栏目,播出贴近底层群体、贴近民生的节目,才能赢得受众,拥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