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研究

2011-12-29 00:00:00李晔管永前
新闻爱好者 2011年5期


  自近代以来,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与乡村建设之间始终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毋庸置疑,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先驱们“心系农民”的精神应当传承下来,但在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和农村状况都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继续他们的社会使命?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从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来看,知识分子参与新农村建设有必要性,而且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知识分子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农村居民和一些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知识分子在各级政府部门、农村居民和这些社会力量中都广泛存在,所以知识分子对新农村建设必然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从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看,知识分子阶层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在新农村建设的某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知识分子是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之一。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来看,这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而且需要多方面的创新,所以还有诸多的理论问题尚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理论研究是知识分子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其所擅长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和农村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可以说是作出了很多牺牲。虽然说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业和农村都曾作出过一定的牺牲,但当这些国家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又往往会对农业和农村进行反哺工作。一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工业和城市也已经发展到了应该对农业和农村进行反哺的阶段了。但目前我国的工业和城市是否已经发展到了应该反哺农业和农村的阶段,应该如何反哺农业和农村,其是否有充分的激励去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有实质性影响的反哺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还明显不足。而且,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反哺等外力的作用,更要靠自身的努力。那么,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如何根据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式?各地农村的自然禀赋、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和经2M2XN5+0thSZ305xtrpP8ixBcEegColstAVfeSIc1Ns=济社会制度等都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根据自身的区域特征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模式?这些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还远远不足。这些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重要理论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研究和探索。
  知识分子是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力量仍十分薄弱,农村的教育水平也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为万分之一(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差距甚大,发达国家农业从业者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0%~60%,而我国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劳动力只占0.13%,高校毕业生去农村的仅占4.0%①。而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工作。早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特别是属于政府和农村之外的社会力量中的知识分子就已经进行过多次深入农村的实践活动。例如,1926年,“海归”知识分子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了以“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为内容的定县试验。1927年,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之后在山东邹平开展了把“情谊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乡村教育试验。黄炎培自1926年至1934年在江苏徐公桥进行了为期8年的乡村建设实践。同一时期,还有把平民教育直接与农村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陶行知兴办的“晓庄师范”和卢作孚推行的包括农民教育在内的“北碚试验”等。②
  知识分子是城乡互动过程中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农村制度建设的重要协助者。“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二,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三,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③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也同样被很多学者看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途径,其也是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城乡互动发展过程中,信息在城乡间有效传递十分重要。政府、市场和一些企业都可以在城乡间传递一些信息,但他们传递的信息仍旧不能满足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的需要,而知识分子则能弥补一部分这种供求缺口。从城市深入农村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有过在城市中工作或学习的经历,比较熟悉城市对农村发展的一些需求和政府的一些相关政策,可以向农村传递一些必要的信息。同时,深入农村实践的知识分子也能把一些农村发展的相关信息传递给政府或城市。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全面完善,而知识分子因具备一部分制度建设的理论知识或多地考察的实践经验而有可能成为农村一部分制度建设的重要协助者。
  知识分子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能性
  首先,与其他很多社会阶层不同,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一些人往往具有远大的社会理想。例如古往今来的很多大学者都具有心忧天下的胸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把解救民众疾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或改善社会风气看做己任或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农村便往往成为很多国家或地区相对比较贫穷或落后的部分,这也使得那些追求社会均衡、公平发展的知识分子格外关注农村问题。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认为他们的社会理想只有在农村才能实现。
  其次,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都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研究工作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内容密切相关,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很好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再次,近年来大学生在城市中的就业难度一直比较大,而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则要容易得多。事实上近些年来在城市就业压力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农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
  深入农村实践是知识分子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知识分子要有效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就要深入农村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很多成功的案例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我国知识分子阶层也已经以多种形式积极地深入农村进行实践了。
  第一,一部分学者沿袭晏阳初等前人的做法,深入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乡土教育,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和生产技能。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创办于河北定州市的“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新青年绿色公社”和南京郊区的“行知学校”等都属于这方面的实例。第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已经开始大批拥向农村就业。例如,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④第三,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以调研的形式深入农村进行实践。例如,在由民政部乡镇论坛杂志社主办,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同组织的一次“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动中,调查者走访了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县490多个村庄,访问了5000多个农户,调查了300多个乡镇企业。⑤
  知识分子,特别是政府部门之外的知识分子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对深入农村进行实践活动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加大激励力度,如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为其工作提供更多的方便和给予其行为更大程度上的认可等。例如,近年来去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要求。一些资料显示,目前的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学以及种植、畜牧和养殖等适合农村需要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大学生“村官”中所占比例却比较少。对此,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广大高校应积极在部分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工作的激励。(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定县试验对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03250)
  注 释:
  ①②温铁军、邱建生:《“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与我国教育体制的适应性调整》,《民族教育研究》,2010(1)。
  ③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2005(12)。
  ④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中州学刊》,2009(1)。
  ⑤《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调研大有益处》,《乡镇论坛》,1996(12)。
  (李晔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管永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讲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