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如何服务“三农”

2011-12-29 00:00:00赵礼俊
新闻爱好者 2011年5期


  在新的形势下,电视媒体如何围绕农民做文章,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民一直是新闻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在基层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电视媒体是党的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于我国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县级电视台来说,由于它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所以不管是从办台思想还是从自身发展考虑,都要求它必须紧紧围绕农民做文章。当前,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总体趋势已经形成,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而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说,由于频道单一、人才匮乏、设备简陋,自身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两大主题,充分发挥离农村最近、贴农民最紧的独特优势,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好农民的贴心人
  电视媒体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平台,从每一个频道到每一个栏目都有各自的定位,也都有各自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县级电视台的电视观众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笔者认为,电视媒体能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让农民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农民传递致富信息和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农民通过电视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作为县级电视台来说,怎样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电视文化需求呢?笔者认为,一是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时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对农节目。二是要立足实际,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节目。以项城电视台为例,其在办好《项城新闻》的基础上,先后开办了《农业科技》、《新农村纪行》、《民生报道》、《农家大院乐翻天》和《乡村视野》5个涉农栏目,所办栏目不仅突出了传递致富信息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这两大主题,而且为促进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了让节目更加贴近农民,项城电视台更是根据当地实际采取了以下措施:
  搭建公众平台传递致富信息。老百姓之所以爱看《农业科技》和《民生报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栏目中报道的大多数是农民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例如,丁集镇索庄行政村村民田作立是受到温总理接见的一位蔬菜种植专业户,虽然他已经90岁高龄,但他仍然始终坚持棚菜生产和人才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种田理念。蔬菜种植户看到电视报道后,纷纷向他请教生态蔬菜种植技术。又如2010年春,部分农民从电视上看到付集镇黄庙村村民徐志刚利用废旧坑塘从事生态黄鳝养殖的消息后,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徐志刚先后为这些渴求养殖技术的农民免费举办了6期黄鳝养殖技术培训班,帮他们找到了投资小、见效快的致富门路。十几年来,项城电视台先后制作播出农业科技节目1000多期,开办农村科技知识讲座200多场,并免费向农民提供致富信息近万条,有力地服务了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孝敬老人和关爱弱势群体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项城电视台记者先后对农村妇女王家兰、刘启荣、朱王氏等道德模范进行了深入采访。例如,南顿镇杨营村村民王家兰的丈夫靳明生因病成了植物人不能吃饭,她就用针管给丈夫喂流质食物;丈夫虽然不能说话,但她仍然坚持给丈夫拉家常、讲故事,最终用真情唤醒了沉睡十年的丈夫;永丰乡凡冲行政村有一位被称为嫂娘的家村妇女刘启荣,这位普通的女性像亲生母亲一样无怨无悔地细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弟凡文明30年,让高位截瘫的婆弟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又如付集镇汪营行政村靳庄自然村村民靳国庆的女儿靳萌萌身患癌症,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债台高筑,家徒四壁。无奈之际,靳国庆给电视台打来求助电话,记者随即与项城一高和市慈善机构积极联系,为靳萌萌多方募集捐款8万多元,帮她战胜病魔,早日重返校园。另外,范集乡朱庄行政村王冠庄自然村80岁的朱王氏老大娘在儿子去世和儿媳患有精神病出走后,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坚强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靠捡破烂供养两个孙女和一个孙子上学。朱王氏老人的事迹在《民生报道》栏目播出后,项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民政局、一实小、红旗学校等单位和个人纷纷向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大娘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电视台已成为社会各界传递爱心的交通驿站。
  围绕“三下乡”做好对农宣传。近年来,项城电视台先后对科技、文化和卫生部门组织的送技术、送图书和送健康下乡活动进行了及时报道,同时还对贾岭镇的唢呐、官会镇的响锣、秣陵镇的肘歌、孙店镇汝阳刘的毛笔等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了深入采访。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电视台开辟了《劳模风采》专栏,先后对田林、从学超等一大批辛勤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劳动模范进行了宣传报道。其中,河南省劳动模范从学超是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他扎根基层,利用自己所学的科学技术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并自筹资金20多万元建起了全市第一家农民培训中心,先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2万多人。通过对劳动模范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由此看来,对农栏目只有选题准确、角度新颖才能深受农民的欢迎。
  在实现平民化的同时要力求特、新、快。项城是中国建筑防水防潮之乡,为确保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如期举行,上千名农民出身的项城防水大军日夜奋战在世博园里,为报道好这一重大新闻题材,电视台民生新闻记者深入一线实地采访,用话筒和镜头把农民工身上那种闪光的东西如实地记录下来,民生新闻《项城防水做到世博会》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媒体播出后,还获得了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新闻奖二等奖。
  在诸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电视新闻不仅要快,而且还要紧扣受众的欲知心理,做好全方位的跟踪报道。2009年7月22日早晨7点30分,在漯阜铁路与项城境内的一条公路交会处发生了一起火车与农用货车相撞事件,车上有两位农民身受重伤,民生新闻记者当即赶到事发现场,对事件的处理和伤员抢救工作进行了跟踪报道。同年10月,河南省首家沼气发电机组在豫东养殖有限公司正式运行发电,电视台记者得知线索后及时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通过对沼气发电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开发利用沼气新能源的积极性。另外,《民生报道》栏目还对在鸡蛋壳上刻绘108位梁山好汉的时俊伟和在木头上雕刻出精美图案的孙学纯等民间艺术奇才进行了报道。通过及时报道农民身边的人和事,进一步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作为基层电视台,既要积极为“三农”服务,又要敢于为群众仗义执言,要争做农民的知心朋友。例如2008年10月,王明口镇农民郜怀疑在他哥哥的陪同下来到电视台,反映某煤厂欠他三个月的工资迟迟不给。《民生报道》栏目记者随即与市残联维权部联系,请残联工作人员一起到煤厂为患有精神病的郜怀疑讨回了公道。
  为了及时反映农民的心声,《民生报道》栏目开通了热线电话,在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时,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做到替政府帮忙而不添乱。例如,腰庄行政村村民通过热线电话反映村两委班子在未征得村民意见的情况下将村办小学七间教室卖给了一位村民,拆毁教室时却遭到近千名群众的强烈反对。为避免矛盾升级,到现场采访的记者劝群众一定要保持冷静。节目播出后,镇党委依照程序免去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并责令当事人对被拆校舍进行了修复。通过监督类新闻事实的报道,不仅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让电视台真正成了当地群众的知心朋友。
  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农民由于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视特点与城市观众有较大不同。农民喜欢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实用价值的节目,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农民更希望电视节目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能有所帮助。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记者要深入农村一线及时了解农民的所需、所盼,避免节目华而不实、脱离群众。在每一期对农节目播出后,要对播出效果跟踪调查,结合农民的收视习惯及时改进栏目风格,要让田间地头、庭前院后成为对农节目的“现场”,让农民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农民的收视需求。
  综上所述,电视媒体只有当好咱农民的贴心人,才能真正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基层媒体,只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农民爱看的电视节目,才能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项城电视台)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