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头条标题的语言特点

2011-12-29 00:00:00韩书庚
新闻爱好者 2011年5期


  人类社会在20世纪后期进入了信息社会,其中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是新闻的主要传播工具。毋庸置疑,新闻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新闻中,新闻标题被誉为新闻的眼睛,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之所在。关于新闻标题的概念,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新闻标题可以按范围大小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的是新闻传媒上的新闻、文章的题目;狭义的特指新闻传媒上新闻这种语体上的题目。鉴于广义的新闻标题内部存在不同的领域层次,我们把研究范围缩小至狭义的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按照传播的媒介可分为报纸新闻标题、广播新闻标题、电视新闻标题和网络新闻标题。笔者认为由于目前的网络新闻主要来源于报纸,因此作为一个国家或地方文化的代表的报纸应该成为新闻标题研究的重中之重。新闻标题按报纸的定位可分为党报新闻标题和都市报、晚报新闻标题,前者的标题庄重严肃,主要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后者主要报道民生和社会新闻,要求新闻标题生动活泼。目前学术界对党报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研究是个空白,其中的规律值得揭示,同时研究党报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也会对新闻语言学与政治语言学的学科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文选择《环球时报》的新闻标题为考察对象,它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纸,其在党报中极具代表性。文中语料范围定位在2010年2月,希望我们的结论对于新闻学界和语言学界的新闻标题研究有所启示。
  标题的结构类型和颜色
  标题的结构类型。在新闻学界,标题的结构类型分为主题、引题+主题、引题+主题+副题、主题+副题等多种类型。作为新闻的四种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标题结构类型有同也有异。报纸的引题、主题和副题比较齐全;而新兴的网络标题一般只有主题,当然网络头条除主题外还有小标题。经过考察,我们发现《环球时报》17个头条标题的结构类型全部为“引题+主题”,没有其他的类型。例如:
  (1)引题:对台军售企业将受制裁 外媒议论中国为何发怒
  主题:中国强硬回击令美意外(《环球时报》2010-02-01)
  (2)引题:西方推动“终极制裁”伊朗 中国立场受到举世关注
  主题:奥巴马称对中国拭目以待(《环球时报》2010-02-11)
  《环球时报》头条标题结构只有“引题+主题”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引题会起到铺垫和背景介绍的作用,以便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环球时报》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因此中国受众对于新闻的背景更需要了解清楚,才能读懂新闻。例(1)主标题中“中国强硬回击”的背景就是引题中的“对台军售企业将受制裁,中国发怒”;例(2)主标题“奥巴马称对中国拭目以待”的背景就是“中国对西方制裁伊朗的立场”。
  标题的颜色。在新闻编辑中,报纸的标题都要比新闻内容的字号和颜色鲜明醒目,从视觉修辞的角度,受众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每篇新闻的标题,在学界一般称为“五秒钟效应”,因此除了标题的内容要准确简洁外,标题的形式也要新颖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经过考察,我们发现《环球时报》头条标题的主标题都为黑色加粗,而引题的颜色分别有绿色、蓝色、红色和灰色,出现的次数分别是8次、7次、1次和1次,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0%、7%和7%。
  标题的字数和内容
  标题的字数。经过考察,《环球时报》头条标题的主题平均字数为10个汉字,引题从结构上是两个句子,每个句子的平均字数都是9个汉字,引题的平均字数为18个。例如:
  (3)引题:美国“掐着中国”不放 双方多个回合交锋
  主题:中国军方否认攻击谷歌(《环球时报》2010-02-26)
  对于新闻标题的9~10个的字数,运用心理学的观点非常容易解释。心理学中记忆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人的短时记忆的广度平均值为7±2个,若用汉语的语法单位来表示就是5~9个汉字。由于新闻必须准确、全面地传达信息,因此新闻标题一般的字数在9个左右。由于引题已经做好背景的介绍,因此《环球时报》头条的新闻标题多为10个汉字也在短时记忆的范围。
  标题的内容。经过考察,我们发现《环球时报》2010年2月17期的头条标题中关于美国出现了12次,中国出现了13次,乌克兰、日本和印度各出现1次,需要说明的是中美关系有交叉的为12次,因此我们就可以说中美之间的国家关系是《环球时报》报道的重点,占到2月份的70%。例如:
  (4)引题:日媒列出中美五条战线 美媒出现更多劝和声音
  主题:中美僵持招来惊讶议论(《环球时报》2010-02-08)
  (5)引题:达赖风波面临如何收场 汇率冲突正在积蓄能量
  主题:中美“汇率回合”将更麻烦(《环球时报》2010-02-21)
  标题的语法特点
  句型特点。句型是根据句子的结构类型划分出来的类型。现代汉语学界一般把句子首先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前者是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后者是分不清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
  经过考察,在17个主标题中句型全部为单句,没有复句,在单句中出现了S+V+O、S+V两种格式,我们把前者称为A式,后者称为B式。A和B两种格式各出现15次和2次,用图表显示比例如下:
  (6)引题:围绕达赖中美互敬硬话 媒体预测今年的14道坎
  主题:奥巴马拒绝中国警告(《环球时报》2010-02-26)
  (7)引题:“民主样板”支撑不到六年 亲俄阵营重新赢得大选
  主题:“橙色革命”在乌克兰陨落(《环球时报》2010-02-09)
  例(6)主题的句型是主谓句,属于A式“S+V+O”,主语是“奥巴马”,谓语是“拒绝”,宾语是“中国警告”。例(7)主题的句型也是主谓句,属于B式“S+V”型,主语是“橙色革命”,谓语是“陨落”。
  新闻标题主要采用主谓句“S+V+O”格式,原因在于新闻标题要传达新闻的要素,总的新闻要素在新闻学界被称为“5W+1H”,即“Who、When、Where、What、Why、How”,当然在一个标题中没有必要全部显示这些要素,经常出现的是“谁+做+什么”三个要素,因此采用“S+V+O”格式也就顺利成章。
  词类特点。我们对《环球时报》头条标题的词类考察后发现,名词和动词是标题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两种词类,17个标题中都有名词和动词。例如:
  (8)引题:各国政府不介入中美冲突 美媒宣扬决不能顺从中国
  主题:西方大量议论“强硬中国”(《环球时报》2010-02-02)
  这则主标题中出现的名词是“西方”、“中国”,动词是“议论”,可以说没有名词或动词就不成为新闻标题。
  同时,我们也发现新闻主标题中的形容词、副词和介词出现的频率极少,17个主标题中形容词出现了3个,分别是“强硬、大量、惊讶”;副词出现了2个,分别是“更、将”;介词出现了2个,分别是“对、在”。例如:
  (9)引题:总统开辟汇率“新战场” 参院要逼企业学谷歌
  主题:美国扬言对华更强硬(《环球时报》2010-02-05)
  结语
  以上我们考察了《环球时报》2010年2月全部头条新闻标题的结构类型、字数和内容、语法特点,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如标题的结构类型全部采用“引题+主题”的方式,内容以“中美关系”为报道的重中之重,也契合其党报的身份和立场,标题在语法上以名词和动词为主要词类。笔者希望党报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能够引起更多学人的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段业辉:《新闻语言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资庆元:《中国新闻标题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韩书庚:《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新闻爱好者》,2010(10)。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