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因此,数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探索数学、应用数学,形成较高的生活能力。
案例一:为攀登架做秋千
在学习测量和度量单位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学校的攀登架做个秋千”。首先让学生讨论开展活动需要的工具,并设想和拟定做秋千的过程和步骤。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需要座椅、铁丝、绳子、钳子等工具,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要测量出所需绳子的长短。所以,我把学生带到操场的攀登架前,让学生实地测量攀登架的高度。
师:如何测量呢?
有的学生说:“一个人爬上去,一米一米地量。”
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先比一比,然后再量一量竹竿的长度。”
有的学生说:“一个人带着绳子爬上去,用绳子比一比,然后再量一量绳子的长。”
还有的学生说:“把绳子抛上去,绳子的两头垂直拉到地面,做好记号,然后再量一量绳子的一半长。”
……
虽然每个学生的测量方法不一样,有些方法比较笨拙或者测出的结果不是很精确,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家都在为“如何测量出高度”开动了脑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的动力。最终,学生测出攀登架的高是2米30厘米。在测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脱口而出:“要用4米60厘米的绳子。”实际上学生没有考虑坐椅与地面还要有一定的距离,坐椅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才能合适呢?太高了会怎样?太低了又会怎样?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以腿的长度定坐椅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是最合适的。经过周密的测量,最后算出了做秋千绳子的长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二:成立罐头公司
小学生生活实践经历不丰富,空间想象能力也不强,单一地直接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比较难以真正理解,而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教学时,我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成立罐头公司。让学生自己设计做罐头盒的图纸;思考装不同的东西是否需要不同形状的罐头盒;在用铁皮相等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罐头盒容积最大,等等。通过动手和观察比较,反复实践,学生知道:装饮料的罐头盒不能太粗,装水果的罐头盒不能太细,在铁皮相等的情况下,稍微粗一些的罐头盒容积大等。此外,学生还了解到一些数据的比较,有时也不用完全计算,便可以比较出大小。
学生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轻松学会数学知识,又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提高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应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要了解、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应强求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方法、统一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创设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感悟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树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数学价值的体现。■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