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合群”的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2011-12-29 00:00:00李亚茹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在刚接手二年级一个班的体育课时,我让学生连续报数,当轮到一个女孩子时,声音稍有停顿,后面的同学就隔过她继续报数,我很奇怪,想等同学们都报完后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可还没等我开口,其他同学就都嚷开了:“老师她叫小莉,从来不说话,”我当时只是冲她笑了一下,想看她在后续活动中的表现,结果她总是在一边观看,却不愿参加。我很奇怪,小莉文静、漂亮,却总是羞涩地低着头,当发现我看她时,她马上略带微笑地低下头。下课时我主动找她谈话,可她却笑着低下了头。其他女孩子跟我左一句右一句地聊了起来,我发现她对我们的谈话也有些好奇,时不时地也会偷偷看一下,然后马上又低下头。看到这一举动我隐约地感觉到她想参与我们的谈话,只是不知如何与我们接触。
  后来,我与班主任和其他同学聊天之后,了解到小莉的一些基本情况:因为家庭的原因,小莉从小就比较胆小,性格孤僻,不愿参加各种活动,在班级里,只要老师提问她问题,学生们就帮着、抢着回答,长期这样,她总感觉到自己不会回答问题或不能很好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在体育课上她也怕完不成动作或者做得不好被老师和同学嘲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情况。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想应该首先让她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改变现在害羞的心态,培养积极开朗的性格。
  良好的性格与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阶段是良好性格的形成期,教师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与人和谐相处,积极向上。如何让她变得开朗一些,积极投入集体活动呢?
  在体育课间休息期间,我每次都与学生们畅快地开玩笑、谈话,气氛很热闹,每当此时,我都会偷偷地观察她,发现此时的她对我们的谈话也非常好奇,但又总是羞于加入,只静静地坐在角落观看或者听,这时我每次都会有意识地与她接近,找她谈话,让活泼的学生有意地去带动她进入我们的“集体活动”,慢慢地她偶尔也会说几句,大家兴致勃勃之时,我便像是无意识地去扶她头或是肩膀,这时她也不再拒绝我,看到这一可喜的变化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体育课堂上,我也积极关注小莉的表现,希望她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一改往日的消极状态。又一次上体育课,我还是让同学们连续报数,又轮到她报时,我跟后面的同学说,等一等让她自己来报数,她会报好的。我很用力地向她点了点头,她笑着看着我,可却怎么也不张嘴,我有些生气,但还是继续让同学们为她鼓掌鼓励她,可是她依旧不报数,低下头笑着。我想,面对小莉这种情况不能生气,而是要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慢慢地引导她参与课堂体育活动。
  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是活动的,教师应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对“不合群”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应及时鼓励,不要失掉每一次良好的教育机会,使她们增添信心、融入群体。一次在跑步时,她的鞋不小心掉了,却没捡光脚跑回来,其他同学边跑边笑,看见这种情况,我马上跑过去把她的鞋捡过来帮她穿好,并及时对她这种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给予鼓励和表扬,同学们都主动为她鼓掌,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笑着,但是可以看出她很高兴,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有点自豪。体育课上,我也增加了对她的辅导,同时让其他学生主动去帮助她、鼓励她。每当她顺利完成一个动作时,我总是带头为她鼓掌,渐渐地她变了,每节课都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加入到我们的练习中,而且动作也越来越协调,其他同学也会给她鼓掌加油,让她在操场上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快乐。
  教书与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育教学也必须担当起育人的重任,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情绪感染法、差异教学等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对学生适时进行评价,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而受到鼓励,同时又看到自身的不足,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确立更好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