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2011-12-29 00:00:00刘青莲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编者按:2011年,《北京教育》“教学”栏目特别开辟“课堂机智”版块,分享教师们在教学中对于课堂偶发事件巧妙、灵活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学贵在反思,反思重在记录”,让我们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中,共同积累面对特殊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欢迎老师们踊跃投稿,献出您的故事与思考,携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加速。
  
  这堂课是初一新生上的第一节口风琴课,为了上好这节起始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
  上课的时间快到了,我把背景音乐打开,等着学生来上课。按照以往的惯例,学生上课前都得在教室外面排好队才进来,这节课要上课的班级课堂纪律不错,基本不用我操心。可没过一会儿,我就听到了刺耳的声音,我赶紧跑到外面一看,只见两男生坐在地上,胡乱地相互比吹,看谁声音大,周围的同学因受不了如此“噪音”,有捂着耳朵的,有跟着一起尖叫的,有大声呵斥的,也有围在他俩身边看热闹的……看到这一幕,我脑子飞快地转动起来,面对这突发状况,我该怎么处理?经过思考,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计划,让这节课从“乱”开始。
  师生问好之后,我能感觉到班上的气氛有些凝重,学生一个个都惴惴不安,准备迎接老师的“暴风雨”,特别是刚才两位“犯错”的学生,一直耷拉着脑袋。见此情景,我说:“同学们,我要感谢刚才两位吹口风琴的同学,是他们发出的‘噪音’激发了老师上课的灵感,“噪音”将是我们今天开始口风琴学习的开端!”
  听我这么一说,全班学生首先是惊讶,紧接着都长嘘了一口气,而那两位学生也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对这意外的回应有些手足无措,课堂气氛马上就由“阴”转“晴”。紧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是不是也想吹吹?”
  “想!”这是全班学生处于最放松状态下发出的最为响亮的声音。
  “好!接下来的5分钟时间将是完全属于你们的,你们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不过老师要在5分钟结束后,请你们说出口风琴有哪些特点?”
  这一下教室热闹起来,完全没有了刚才的凝重,学生都放开了手脚,有仔细观察的,有吹的,有相互交流的,教室里一时人声、乐器声夹杂起来,真可谓是“人声鼎沸”,“噪音四起”。
  学生们争相发言,这时我发现刚才“犯错”的一个学生好像也有话要说,我马上叫他发言:“老师,我发现口风琴可以模仿很多声音,比如说救护车的声音。”说完就模仿着吹了一句,模仿得还真像。他的模仿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兴致勃勃地接着说:“还有倒车的声音。”“叮咚(口风琴模仿)……请注意倒车!叮咚(口风琴模仿)…… 请注意倒车!”
  这时教室里已是笑声一片,笑完后很多同学也开始在口风琴上找琴键,也想过把瘾,教室里又是“噪音”一片。我没有马上制止,而是欣赏他们制造的“噪音”。
  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突然转变语气,非常郑重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这堂课是老师非常难忘的一堂课,我要感谢课前制造了‘噪音’的两位同学,正是这‘噪音’给了老师上课的灵感!我也要感谢在座的每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同学,是你们的探索让今天这堂课妙趣横生。”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突然想到了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的音乐作品,在很多作曲家都主张在音乐创作中一定要杜绝使用“噪音”时,他却大胆地将“噪音”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并一举成名。我想,音乐教育也应如此。音乐课,教师不要害怕“噪音”。音乐课上,学生一般比较活跃,但有的老师怕乱、怕吵,所以会压制学生,造成教室里“纪律好,学生规矩,老师唱独角戏”的现象。我最开始设计这堂课时也是循规蹈矩,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憧憬着学生规规矩矩,认真练习的美好场景!可是,课堂外的“噪音”改变了我的教学,也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决定让学生“乱”一节课。于是,学生在这一节课通过制造“噪音”,探索出口风琴的特点,满足了对口风琴这一新学乐器的好奇心,并且在探索当中收获了快乐,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学习体验!■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