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校的兴衰。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学校工作和千头万绪的管理内容,校长要想把学校管理得井然有序,运转自如,就需常备“三块石头”:“磨刀石”、“吸铁石”和“试金石”,以此来打磨自己的惰性,凝聚师生的人心,检验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磨刀石:打磨学习的惰性
大凡人都是存在惰性的,这也是人的本性。我们知道,校长们工作都比较忙,以至于有时很难挤出读书学习的时间,久而久之,很多校长也就懈怠学习,滋生惰性。于是,有的校长甘当“真理二传手”,照抄照搬,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不思考,不创新;有的校长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起来,即使工作干了,却因懒得思考,满脑子“半成品”,概括不出几条管用的真知灼见;有的校长看似“认真”读书看报,实则“读书看目录,读报看标题”,蜻蜓点水,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不愿联系实际做深入思考,即使思考了,也不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复杂问题。因此,作为一名现代校长,就必须常备一块“磨刀石”,自觉打磨滋生的惰性,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校长要真正成为“师者之师”,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校长要养成“挤”时间学习的习惯,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一问多思;同时还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要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吸铁石:凝聚师生的人心
在现实生活中,常看到一些校长就职演讲时慷慨激昂,计划周密齐全,设想宏伟远大,雄心壮志,满腔热情。但过不了多久,“三把火”烧完,便偃旗息鼓,涛声依旧,学校管理又回到老路。论才华学识,这些校长可以说在学校首屈一指;论思想和工作,这些校长可谓是勤政廉明。但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校长缺乏亲和力和凝聚力。因为在学校,学生看老师,老师看班子,班子看校长,说到底,学校管理关键是看校长的凝聚力。因此,校长应常备一块“吸铁石”,以深深吸引住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局面。
那么,校长的凝聚力从哪里来呢?一是来源于高尚的人格魅力。校长要关心尊重教师,真诚坦率地与教师交往,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成为遵守制度的典范,这样教师就会对校长产生信赖感,支持校长的工作。二是来源于丰富的理论和广博的学识。校长不仅是行政领导,也要懂业务、精业务,这样才能与教师对话,让教师感觉到你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教书人,真正的有才的校长。三是来源于勤奋务实的实践行动。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校长只有以勤奋的工作、务实的劳动,赢得教师的赏识,才有凝聚力。四是来源于一定的领导艺术。校长不仅要知人善任,发挥好每个人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还要学会适当授权和赏识激励,以调动每个人的3e01df12d882d19dda4adf91b850e48483e3fc0f103f2f536fbf2faf532626d3积极性和创造性。
试金石:检验自身的素质
有教育专家指出,办学思想是校长素质的试金石。它能试出校长理论的厚度、知识的深度、人文的广度、目光的锐度、思维的敏度、战略的高度。因此,作为一名现代校长,就必须确立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
有思想的校长才能办出有灵魂的学校。衡量一个校长有没有思想,关键是看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凡优秀的校长,都能理性地思考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深刻地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善于学习与研究,精通教育原理,拥有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明确的个性化的办学主张、办学目标、办学举措,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规律,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思想理念,从而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二是有没有创新精神。凡优秀的校长,不是从“过去”来推演“现在”,而是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以“未来”的要求去设计、规划学校的发展,在工作中敢于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和陈旧办学思想的束缚,采取一系列改革、创新的行为,表现出敢为人先的志气、标新立异的勇气、与时俱进的锐气和实事求是的品格,最终探索出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成功的办学之路和独特的办学风格。■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