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1-12-29 00:00:00白宏宽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特色学校建设迅速升温,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有幸成为“北京市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高中特色发展试验”的项目学校,目前,我们正在对学校的试验实施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这个过程促使我对特色学校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为什么要建设特色学校
  
  提到特色,人们总会想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这句话。那么,我们建设特色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独特,追求与别人不同吗?我认为不然。
  我认为,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即“出名师、育英才”。《规划纲要》明确告诉我们要“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否则我们将陷入为特色而特色的误区。因此,在选择和思考学校特色发展道路时,不必为“别人是不是有了,是不是优了,我们学校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劳心费力,要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这个终极目的上。“人无我有”的思路是企业进行商品生产的思路,而不是基础教育的办学思路。
  那学校还会有特色吗?哲人讲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小小的树叶尚且如此,何况学校乎?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学生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深入挖掘自己的教育资源,真正服务于自己的教育对象,努力去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就会办出特色。学校的特色不仅仅在于做什么,更在于怎样做和做得怎样!
  
  建设怎样的特色学校
  
  就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和普通高中而言,特色建设当以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换言之,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首先应该是一所全面发展的学校。我们在建校之初(1996年)把“全面发展,办有特色”作为办学指导方针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理由有二:
  其一,只有坚持学校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办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中,不是专科学校(如外语学校、美术学校、音乐学校、体育学校等)。学校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就要保证学校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我们不能把全部精力都花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长项目上,从而削弱了全面发展的人力和物质基础。我不主张把拥有一两个特长项目的学校视为一所特色学校,而要看它是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拥有某一方面的特长项目,即在保证全体学生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部分特长学生的发展,我们要防止把片面发展当成了特色。
  其二,学校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保障。什么是学校的全面发展?那就是能做到德、智、体、美诸育并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任务是给学生发展打下全面而宽厚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次,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是丰富多元的,学校发展的全面程度,决定了学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充分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学校发展得越全面,每个学生个体发展得到的保障就越充分。学校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全面”本身就是特色。如果有人问,作为一个校长,你要建设一所怎样的特色学校?我的回答是:建设一所尽力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全面发展的学校。
  
  怎样建设特色学校
  
  我认为,办好一所特色学校要有四个基点:对学校发展内外条件的准确把握;鲜明而符合教育本质要求的办学理念;学校发展的明确定位;具体而符合实际的推进策略。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集中学、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实验性学校。“为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是学校的核心理念,“中、小、幼一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学校的目标定位和策略选择。
  中、小、幼一体的学校组织架构,使我们能放眼于3~18岁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人的成长阶段,进行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的实践研究,进行中、小、幼一体的特色课程构建,进行从儿童到青少年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实验,进行人、财、物等资源要素的整合及效能倍增的实验等等,从而彰显这一方面的学校特色。
  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并为此奠定基础,是我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终极目的的理解。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支配下,以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为指南,进行课程建设,选择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我们选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策略。对于我们这所学校,“全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施范围的全面,即中、小、幼整体推进和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实施内容的全面,即德、智、体、美诸育并举。
  做这样的策略选择基于我们对基础教育任务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教育方针把培养目标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追求的目标,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性质的要求。这里也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建设者”侧重强调的是培养目标的知识和能力属性,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包括劳动者的基础素质;而“接班人”侧重强调了培养目的的政治、文化属性,重点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关键要落实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上。
  鉴于以上理解,我们的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从中、小、幼一体的德育体系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打造,以及构建中、小、幼有机衔接,连贯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全面规划了未来三年(2011─2013年)学校特色发展的蓝图,以规划内容的全面性,保证特色发展的全面性。
  1. 构建中、小、幼一体的学校德育体系
  构建三条德育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共同理想、政治态度和以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的公民教育;以“八荣八耻”等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以追求“真、善、美”为特征的京源文化教育。
  着力开辟三条德育途径。学校德育强调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寓教育于知识学习之中;强调开发设计丰富多彩、学生主动参与、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强调注重养成教育,寓教育于制度、规范、纪律的落实和行为训练之中;强调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寓教育于文化环境的熏陶之中。通过学习型家庭建设活动,在学校的科学指导下,发挥家庭教育的功效;充分挖掘区域教育资源,同时向社区开放学校资源,建设社会大课堂,形成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建设三大德育保障系统。即从领导力和创新力上着力打造一支德育领导团队;从执行力和创新力上着力建设一支以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相关教师为主体的德育执行团队;建立良好的社会协作关系,为德育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建立人、财、物的德育保障机制。
  2.建设中、小、幼一体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我们首先关注了课程的丰富性,着力建设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以丰富的选修课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学有特长,并能影响到今后的人生规划。
  
  在注重丰富性的同时,我们突出了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和艺术教育特色课程的建设。为提高特色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我们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在科技教育方面与首师大合作开设了创新思维培养课程,建设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在艺术教育方面,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在中学、小学、幼儿园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的金帆书画院每学年都要请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高校的教师参与美术特长学生培养课程。我们力图借助高校的科研和师资力量,形成一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一批由专业教师为主导、以爱好者为主体的高水平学生社团作为特色课程的实践载体,是我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法。学校的天文、生物、地理、航模、机器人、合唱、舞蹈、美术、陶艺、体操、田径、乒乓球等社团吸引了全校半数以上的学生,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些社团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施展。
  借助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翱翔计划”,我们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为优秀中学生创造研究学习的条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3.构建中、小、幼有机衔接,连贯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里特别强调“连续”和“衔接”。为此,我们设计了中、小、幼连续进行,相互衔接的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方案;以形成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底蕴为目标,设计了中、小、幼相互衔接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中、小、幼一体的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计划和中、小、幼整体化艺术教育方案;以培养健康人格为目标,实施中、小、幼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把好奇心转化为创造力”的课题研究等。我们还设想利用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优势,进行跨年级、跨学段的选课、跳级,为能力超常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4.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特色课程建设需要,整合教师队伍,引进和培养专门人才,尝试建设中、小、幼一体的大教研模式
  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正在形成一个新热潮,也就是说它正在从少数学校的价值追求,甚至是生存需要变成对广大学校的普遍性要求。《规划纲要》几乎对各级各类学校都提出了“办出特色”的要求,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要求各国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甚至要求人类改变自己的生存、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形下,“创新”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成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要求。这就凸显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创新,需要每一所学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
  特色学校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锁定在两个满足上:一是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二是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唯此才能实现学校存在与发展的价值。
  探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创造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应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主攻目标,同时也应成为学校特色的主要标志。■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