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娥,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朝阳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刘老师多年来一直担任朝阳区教师资格证考核工作评委和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考核工作评委,是朝阳区“九五”期间唯一获得科研成果奖的个人,有多篇论文刊登在教学刊物上。她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朝阳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朝阳区百名优秀青年教师等。在教学上她精益求精,曾先后六次参加朝阳区评优课,均获得一等奖。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她没有休息一天,承担了空中课堂的教学任务,为全市小学生授课,她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放,受到广泛好评。她在教学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了严谨朴实、拓展深入的教学风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能力训练。她曾多次到西藏、新疆、河南等地去讲学,和同行一起分享语文教学心得,切磋教学技艺,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刘老师不满足于只做教书匠,而要努力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她在实践中发现,把在教学中大家都会遇到、但别人没有留意、更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并为它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就是教研的过程。于是她主动参加市级课题《小学作文教学中启动学生主体参与评价的研究》。她阅读了很多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学习了必要的科研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她主动请教专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把多种评价方式引到作文课堂教学中来,全面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既重视写作,也重视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她的努力下,这一课题获得了朝阳区优秀科研成果奖。课题经验向全区中小学教师推广,获得了一致好评。在国家级课题《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研究》中,刘老师作为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实践,该课题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她本人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获奖。她一边做好教学工作,一边主编了《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实践叙事》、《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书。
从教之初,刘老师深受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的影响,坚持用全身心的爱去培养学生,用真善美的师德来影响学生。工作21年来,她坚持出全勤,从未请过一天假。她认为,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需要总结,今天需要实践,明天需要创新。三天中,她最看重今天,只有把握住了今天,明天才更有希望。
一路走来,刘文娥总是一脸阳光。她最大的乐趣是不断探索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最大的欣慰是享受从语文教学中得到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看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她一路走来,让我们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也让我们领悟到生命教育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