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并有意识地设置矛盾,激起学生的认识矛盾冲突,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相遇问题”练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现在两人从相距200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分钟两人相距多少千米?”由于学生已有了相向而行例题的解题经验,很多同学列式为(60+55)×2-200=30(米)。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不能这样解答,因为这道题中没有告诉小明和小红行走的方向,刚才大家的解答只是小明和小红同时面对面走的一种情况。假如,小明和小红是同时背对背走呢?那列式可就不是这样了。”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地点点头,通过画图、讨论,另得出以下方法:
……
我在这里是有意隐去了行走方向,埋下伏笔,为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多角度读懂应用题、解答应用题,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质疑的情境,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创新能力。
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以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有的学生则以为自己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想让学生质疑,就应让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
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自由创造的天地。只有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才敢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生质疑后,教师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赞赏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提问,敢说、敢问。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在质疑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信心,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创设竞争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我设计了评比表,在小队之间开展评优、创优活动。在平日教学中,注意树立榜样,通过开展“最佳问题”、“最佳动脑小博士”评比,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习惯。
授人与渔,使学生“善问”
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这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会问”能力。
1.在概念的关键处质疑
概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有利于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所学内容。在学习概念时,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进行激疑、布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多思多想、会思会问。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在认识三角形时问:“为什么要说成围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等等,使学生明确,提问应切中要害,应问在关键处。
2.课末反思进行质疑
“问”终于省,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格,更是实现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会“问”自己。每当一节课结束时,我就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吗?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懂?请大家想一想谁提的问题最巧,最精,最有价值。”“今天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以后可以怎样运用它们?”这样,学生经过自我提问,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会问”
现代教学观也认为:数学应来自于生活,就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去商场了解各种商品说明书中有关百分数的材料,使学生感到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因为有了事前的社会调查,因此学生也有了提问的基础。一上课,学生就能根据各自的调查争先质疑问难,纷纷提出:“统计资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是分数和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约分吗?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4.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善问”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凡事鼓励学生问个为什么。通过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善问。在学生敢于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并分类归纳,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领悟怎样提出与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上,学生尝试等分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大部分学生画出了前两个图,有一个同学画出了第三幅图:
我请同学们用不同方法证明了其正确性。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质疑:“老师,类似这样的图,黑白两部分的面积都相同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摸到了学习的门路,学生的质疑能力明显提高。我将图形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最终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到因为三角形都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黑白部分的面积相等。学生的善问,为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多学生已逐渐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他们由不问到问,由不会问到会问,而且问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深度。学生敢质疑、会质疑,并学会了有的放矢地学习,听课效率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显著进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正逐步增强。当今只有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才能,从而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