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1-12-29 00:00:00朱雪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6期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因此,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开始在教学中使用,其中尤为普遍的是多媒体演示课件,由于其视觉效果好、信息量大,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青睐。但在制作课件时,有的教师为了加大一节课的信息量,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尽数罗列;为了追求新颖别致,加入过多的感官材料,这样的教学,极易导致学生视、听觉的疲劳,学生在课上只顾着看和简单的应答,直接影响着思维的训练,极易导致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出现脱节。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比如,在讲“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我只是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个扇形”,学生接受了,在讲解“圆锥的底面周长和扇形的弧长相等”时,学生也表示理解了。但通过随堂检测,我发现一些能力稍差的学生根本没有完全理解;课下,我通过操作的方法又给这些学生讲了一遍,这一次他们才真正地理解。通过这个实例,也使我真正意识到,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确实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动手操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动手操作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提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中,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硬纸条和图钉,首先钉成一个三角形,然后试着去拉动,让他们亲自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后,马上就会提出四边形、五边形……具备稳定性吗?这时,不用教师说,学生就会主动实验得出结论。这时教师适当引导,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让四边形具备稳定性呢?”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的基础可能会提出多种可能性,但这些情况都成立吗?很多学生都不能肯定,于是他们就会想到动手解决。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