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成为学生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2011-12-29 00:00:00谢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6期


  翻读这本书,看着那一篇篇教育叙事,心里一直涌动着感动和感怀:那些情景,细节,片断,孩子的举动,师者的言行,矛盾的冲突和缓解,对教育的思考和理解……透过文字,置身想象,似乎正亲近着教育的美好面目:像窗外时时拂起的杨柳春风,吹面不寒。
  书中66个典型案例,被编者分成六辑,从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如何对待自卑内向的学生,如何对待厌学的学生,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做好养成教育等点位入手,几乎涵盖了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几乎从方方面面展示出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教育是用心的事业,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教育的行为也“一切皆有可能”。钱静霞老师的“爱心收买”,唐云蓉老师的“放大优点”,廖学军老师的“慢慢等待”,宋娟老师的“永不放弃”,杜春蕾老师的“分享”,岳丽琼老师的“点燃”,奚玉春老师的“赞美”,牛瑞锋老师的“鼓励”,钟杰老师的“下套”,何捷老师的“打赌”,贾春英老师的“比美”,冯秀兰老师的“雕塑”……都无不包含着育人者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
  事实上,当我们说教育是艺术时,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也都不难发现艺术的存在:传道授业解惑里,有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里、举手投足间,也都有艺术——所以有人说,教育的艺术,其实就是尊重的艺术,理解的艺术,发现的艺术,唤醒的艺术,欣赏的艺术,激励的艺术……而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我愿意相信,那就是“爱”。教育的艺术,归根结底,是爱的艺术。罗素说:“教师应该比爱他的国家或教会更爱他的学生。”这正是教育的信念与力量所在。教育的秘诀是“爱”,是没有被扭曲的“爱”:是关注、尊重、宽容、赞赏、鼓励;是一次亲切的抚摩,一句善意的提醒,一声诚恳的叮嘱……教育是艺术,艺术正是需要用心的事,正是需要我们满怀热爱,去面对和创造的事。而只要我们肯用心,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再复杂的教育现象或问题,也总能有解决的契机和办法。
  与别的“类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在编排体例上,有特别的讲究。每个案例前,都有对故事起提点作用的教育名言,每个案例后,也还有揭示故事意义的拓展故事和作者的反思、感悟,即编者所谓的“智慧收藏夹”。这也可谓本书“艺术性”的一种体现。其实,书中的很多案例,或者教育现象,都是班主任工作中会出现的,只是,或许因为我们认识比较模糊,或许因为我们的行为不够有效,或许因为我们没能进行认真反思,所以,我们未能形成相应的教育智慧和艺术。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相信更能让老师们明白:做好教育工作,除了对教育的热情外,还需要科学的理性,智慧的艺术——我们的教育经验只有融入科学的理念,才能成为思想,确保我们的教育行为更有智慧含量。
  所以,阅读着这些案例,在那样温情、智慧的场景里,在那些饱含爱心和耐心的细节中,教育呈现出了极其美好的一面。没有疾言厉色,没有威胁高压,而只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熏陶渐染,滋润化育——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面目。尽管我们知道,实际的教育情形,不可能全然是这样的美好,面对很多教育现状和现象,我们时常觉得“无力回天”。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就总会有影响,有改变。教育,也总会因此而水到渠成地发生。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我们不能改变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
  合上这本书,回味着那一个个充满温情和艺术的故事,想象着那些被影响和改变的孩子,那些正在健康、灿烂开放的花朵,我再次确信:作为教师,我们的所有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变化正在发生,美好正在出现。钱理群先生曾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成为学生童年和青少年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如果我们每个班主任都能够成为学生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那该是多么幸福而有意义的事。■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