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迎着灿烂的阳光进入校园,一队队学生,一声声问候,总有一种应接不暇之感;可当伴着落日的余晖,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却又是另一番心情。一群群孩子从身边走过,没有了微笑,没有了问候,甚至连一个会意的眼神都看不到……相信不少教师都遇到过如此的一幕。因此常听到同行们感叹:“教书教得真伤心,在学校里是老师,出了校门学生看你像陌生人,连个招呼也不打,成绩好的学生尤甚。”面对这些现象,当我们责问现在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的时候,是否也该追问一下:“我们现实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品德的培育与人格的塑造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是教育的灵魂,而如今,现实的教育却在这里迷失了。
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迈进憧憬已久的学校大门,他首先体验到的是学校严厉的戒条——“不准乱说乱动”、“不准追跑打闹”……久而久之,孩子会悟出一个“道理”——在学校里不能违反纪律。但是,在学校的好“习惯”是老师“规定”的,并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所以,一遇“气候”合适就会“反弹”。
因此,当一名要求严格的教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会惶惶不安,不敢越雷池半步;当戴着红袖章负责“扣分”的教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会马上停止“不轨”行为;而当一位不太负责任的教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便会有所松懈,小打小闹一番。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当他来到没有教师管教的大街上,来到没有值日生扣分的公共场所,回到没有严明纪律的家中,他们会怎样发泄他的能量,会怎样享受这难得的“自由”呢?由此也不难理解我们的教育为什么缺失了。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教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自律。
学校要制定规则,但不能只关注规则;学生要有好的行为习惯,但不能只在学校时才有好的行为。归根到底,学校的任何规章制度都应以育人为目的;无论规章制度还是其他教育手段,改变的都应该是学生的内心,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教育工作者必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教育。教育学生和发展学生,就必须“放水养鱼”而不是“竭泽而渔”,必须“养鸡生蛋”而不是“杀鸡取卵”。简单粗暴的管教训斥是对孩子的摧残和埋没。孩子需要闲暇,需要在游戏中、体验中、模仿中去思考、吸收、创造。
要真正使教育实现育人功能,作为一名教育者,就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宁静。多一点务实,少一点作秀;多一点长远规划,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要捍卫教育的尊严和厚重,践履神圣的育人使命,真正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福地”!
教育的急功近利要不得!让教育回归原点吧,让孩子们在自主合作的学习、闲暇的思考和丰富的实践中,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