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感悟 促深刻理解

2011-12-29 00:00:00冯雪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做一做”,在具体的动手做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手脑协同,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把朦胧模糊的想法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再通过合作交流,就能够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
  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做到用心用脑思考,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在“做”中悟出问题的实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质数与合数》一课的教学,我以问题为主线,把“质数”、“合数”的本质区别隐含于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中。
  “质数与合数”一课,学生要学习研究的不仅是“质数”与“合数”的名称,而且要理解一种新的自然数的分类标准。在本课中,我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①把你的学号看成一个数,这个数是几,你就有几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②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拼出新的长、正方形。比一比谁拼得最多。在这样的情景激发下,学生产生了找自己学号因数的需要,从而拼出新的长方形。在动手操作拼摆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一个自然数拥有的因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就越多,与这个自然数本身的大小无关。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哪些同学的学号数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哪些同学的学号数能拼出一种以上的长方形?”两部分学生把学号卡片贴到了黑板的相应位置,质数、合数的概念自然生成,质数、合数的区别显而易见。
  1号同学难过地站起来:“我到底是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1号同学的疑问引发了大家的争论与思考,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发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有了前面的操作、讨论,学生自然地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质数、合数、1。
  本课不仅进行了概念教学,更渗透了分类思想,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后对知识有了自己的感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