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直接指向的就是学习数学最本质的特质——“动脑”,也就是说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动”起来,一定要“活”起来。
我们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参与了操作、交流、分析等活动,他们的外在形式确实是“动”了起来,但是这些学生的眼神是呆滞的,操作实验并没有引起他们学习的乐趣和热情,他们的思维并没有被积极、主动地调动,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自主学习。而那些眼神灵透,面对学习活动始终是积极主动、精力充沛、乐在其中的学生,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在课上的思维始终在“动”着、“活”着。这些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做到了我们所追求的自主学习。
我认为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自主学习”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看在一节数学课中,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主动地“动”起来、“活”起来。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其核心方法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会“问”,通过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如何去“问”,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但是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会“问”,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先学会如何“答”,学生在不断的、有逻辑关系的“答”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问”的逻辑,并逐渐地会“问”,在这个“答”—“问”—“问”—“答”的螺旋上升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因此,我们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老师要做到:会从教材中找到“问”、会思考“问”、会设计“问”、会提炼“问”。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问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书本,学会读书,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并学会从关键字、不懂的地方等引发思考,学会提问,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读书自学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课上学习——“问”
环节一:质疑思问 (分为2小步)
第1步:个别交流,回问
“回问”这一步,教师在课题出示后,让学生们结合预习题目先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找到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能够与哪些知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网络,为新的学习做好准备和储备。
第2步:互相交流,探问
“探问”采用在学生预习新知的基础上,交流预习过程中不理解或疑惑的地方;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提炼、筛选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针对每一个学习目标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说说对于同学提出的问题的看法,自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等。
环节二:合作探问
“合作探问”环节是在学生预习、课上汇报后,思考探讨师、生共同提炼的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环节三:反馈质问(分为2小步)
第1步:成果交流,巩固新知——“答”
成果交流环节,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在“答”中,自主纠错、互相定评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能力。
第2步:体会交流,拓展反思——“问”
本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新知的脉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新的再思考,使学生有余兴未尽的感觉,怀着强烈的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让学生预习提问—质疑思问—合作探问—反馈质问,这些“问”的环节,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自主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研究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表面看研究的是关于教师“教”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了“教”。其实不然,这种模式研究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为了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