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错之前先知错

2011-12-29 00:00:00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课上,孩子们正在按我的要求做问卷,一个男生时不时“扑哧”、“扑哧”地笑出声来,因为教室里很安静,所以,他的动静格外显眼。从他的眼神和他斜对面背身儿坐着的另一个男孩儿颤动的肩部可以判断出来,他有“同伙”。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我暂时没搭理他们。
  下课了,留下来聊聊吧。“扑哧笑”说“颤肩膀”总是模仿我的表情,并且夸张地表演出来,所以他忍不住笑了。“颤肩膀”不等“扑哧笑”说完,就急于打断他的话,进行否认、辩解,一脸冤枉的表情。我制止了他。以经验判断,“扑哧笑”没说谎,进行一番教育之后,我便放了他。
  面对“颤肩膀”,我直切主题:“刚才老师的表情丰富点儿,是为了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你能够模仿,并且夸张地表演出来,逗得同学直乐,说明你模仿力和表现力超强。很多明星都是靠模仿别人出名的,也许你以后还真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呢。”我说的是真话,可他却有点将信将疑,琢磨着老师说的是正话还是反话。“不过,”我把话锋一转,“我不是因为你模仿了我的表情,冒犯了老师,才把你留下的。我留下你,是因为你表演的时间和场合不对。你的表现导致了同学发出笑声,几次干扰到我的读题和大家的听题,明白吗?”听到这里,他表情严肃了起来。看得出来,这会儿他彻底明白了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了,也不再执拗了。我一看是时候了,突然发问:“说,模仿我了没有?”他愣了一下之后,点了点头。“这就对了嘛……”我俩都笑了。
  从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更加认识到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武断,而是应该让学生真正明白错在哪儿,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错、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