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有语文作业,数学课程有数学作业……那么,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布置一些德育实践作业行不行呢?事实证明,让学生做德育实践作业还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让学生做德育实践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知道,自理是自立的前提。学生只有在生活上能自理了,将来才能够在社会上自立。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让学生做德育实践作业,正好可以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提供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平台。如我每星期布置一次德育实践作业,作业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时是整理自己的房间,有时是缝补自己的衣服,有时是洗自己的袜子。学生通过完成德育实践作业,既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又在生活上锻炼了自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让学生做德育实践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平时,我们可布置德育实践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在家中擦饭桌、洗碗、拖地,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写封感谢信等。由于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因此学生完成起来非但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反而会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如我班的小A,他以前从没给父母捶过背,有一次我布置的德育实践作业是给父母捶背,结果他完成作业后的第二天就兴奋地跟我说,他受到了父母的表扬,父母夸他是个孝顺的、懂得感恩的好孩子。为此小A特别开心,他还表示今后要主动多给父母捶背,让父母在下班后能放松一下。小A的父母也在德育实践作业反馈本中的“家长的话”一栏中诚恳地写道:“希望吴老师今后能多多布置这样的作业!”
最后,让学生做德育实践作业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中的“小皇帝”。正是在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一部分孩子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他们习惯于获取,鲜于给予(奉献)。因此,班主任可通过布置学生做德育实践作业,借机培养学生的给予(奉献)精神。这种类型的作业有:帮所在社区的清洁工阿姨打扫卫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利用周末时间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德育实践作业,不但可以体验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快乐,还可以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不仅仅需要收获,更需要付出与奉献”,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然,会有少部分学生对班主任布置的德育实践作业采取应付状态,其内心的道德认识可能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正常的。毕竟,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认识与践行的过程。关键是班主任在布置德育实践作业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清楚每次德育实践作业的意义,并取得家长的配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意识必然会发生质的、可喜的变化。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