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得人才者得学校,失人才者失学校”,学校人才辈出是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人才成长固然离不开学校培养,但作为校长来说首先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人才,否则就会埋没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那么,校长如何才能多渠道地获得更多的人才,并加以大力培养和重用,使其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从“真枪实弹”中竞得
大学毕业三年就当上学校教导处副主任的朱老师可谓教学和仕途一帆风顺。从教第一年所教各班的成绩与同年级各班相比遥遥领先,一下子将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甩在了后面;他所辅导的三位学生参加当年江苏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一、二、三等奖,为学校竞赛获省级一等奖填补了空白,放了一颗“原子弹”;第二年参加市级评优课,一路过关斩将,夺得了一等奖;第三年参加省“五四杯”论文赛,又捧回了二等奖,期间还获得了不少其他奖项,一时间朱老师成了学校有名的“获奖专业户”。考虑到朱老师所教班级成绩、辅导学生竞赛、评课比赛、论文大赛等成绩突出,有目共睹,第三年校长毫不犹豫地提拔朱老师担任教导处副主任。
通过“真枪实弹”的竞争手段发现人才,是校长获得人才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阿拉伯数字是枯燥的,但却是很有说服力的。从各类比赛和竞赛中能脱颖而出,说明该教师有“真材实料”,是地地道道的人才。对于这样的人才,校长要不拘一格,甚至可以破格加以重用,鼓励其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
从“各类活动”中相得
小王原本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语文教师,一次偶然的活动改变了她的地位,使她从一位普通教师一跃成为学校办公室主任。一次,周边五所学校的“班主任论坛”在学校举行。小王作为年轻的班主任,又是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参加研讨的对象。那天的研讨活动着实让她风光了一回,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和新星。当谈到如何做好一位新班主任时,小王不紧不慢,从容自若,不仅普通话标准,口齿流利,而且见解独到,条理清晰;既出口成章,又不尚空谈,有理、有例、有据,让在场的班主任和领导大开眼界。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兄弟学校的班主任纷纷夸奖校长的领导和培养有方,也让校长风光无限。
在平时,有的教师默默无闻,虽然是金子也难以被领导发现。而在活动中往往能让有才能的教师一马当先,脱颖而出,其突出的能力和水平让领导刮目相看。为此,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活动,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舞台,如举办各类论坛活动、公开课、论文发布会、教案评比、才艺展示、文体活动等,在各类活动中让真正有才能的教师崭露头角,让金子早日发光。
从“左膀右臂”中荐得
如果没有偶然的一次“校长碰头会”,小李可能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去年放假时,校长接到教研室的通知,要求学校选派一位物理教师参加电教馆和教研室联合举办的省“四配套青年教师实验操作大赛”。究竟派谁承担此次重任,校长一时也没有满意的人选,因为这样的活动和比赛从未搞过,平时的实验操作都是由实验员准备材料,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根本看不出哪位教师有“特异功能”。为了不错过这样的好机会,不失去发现人才的绝好时机,校长召集了其他几位校长和教导主任进行摸底,最后大家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发现,一致推荐小李参加比赛。果然,小李不负众望,在苏州市比赛中一举夺冠,又代表苏州市参加省比赛,成绩又遥遥领先,一时间小李成了市物理教师中的骄傲和标兵。
校长一个人的见解毕竟有限,不可能清楚地知道每一位教师的“家底”,加上有的教师的才艺和能力具有隐性的特点,不易被领导发现。为此,校长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左膀右臂”的建议,发挥学校“智囊团”的作用,为校长推荐优秀的人才,并加以大胆利用。
从“毛遂自荐”中获得
有人说:“吴老师能当上德育处主任并成为市德育带头人,全凭自己毛遂自荐得来的。”这话一点也不过分。吴老师是学校的年轻班主任,敬业精神很好,经常早到校,晚离校,“全天候”地扑在班级管理上。由于他的办公室离校长室近,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平时他经常主动把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心得和创新做法及时与校长进行交流和汇报,坦诚交流自己的治班之道,给校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校长觉得吴老师班级管理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和独到做法,管理很有一套,是个人才。正好市教育局开展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学校行政讨论并高票通过由张老师参加,因为让张老师参加可以说是胜券在握。吴老师自然没有资格参加,但他绝不肯轻易放过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于是向校长主动请缨,毛遂自荐,希望自己也能参加这次比赛。由于名额有限,为了不打消吴老师的积极性,校长就向教育局争取了一个候补名额。结果吴老师奇迹般地获得了综合能力竞赛第一名,还代表吴江市参加苏州市比赛,最终获得了苏州市一等奖。
有的教师内敛,有的教师外显。对于敢于毛遂自荐和出头露面的教师,校长不能讽刺挖苦,打消其积极性,而应加以鼓励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根据其所提供的“材料”和“证据”,以及平时的表现大胆加以利用。这样的教师往往要强好胜,不甘示弱,如果校长大胆加以利用或许能有一个惊喜。如每年开学时,总有教师主动申请当班主任,要求担任毕业班教学,对于这样的请求,校长不能放过他们争取上进的契机,既然他们敢于自加压力,说明他们已下了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一般不会放松自己,既然敢毛遂自荐,说明他们也肯定有自己的长处,校长不妨可以大胆利用。
从“道听途说”中觅得
近年来,学校青年教师在竞赛中可谓捷报频传,一个由主学科转行并“半路出家”的小朱老师也获得了“劳技教师全能赛”二等奖。要知道这位教师虽然是数学科班出身,但教学成绩一直在学校垫底,成了学校领导、家长眼中的不放心教师。小朱老师能够“起死回生”,获得全能赛二等奖,挤进了市骨干教师的行列,全凭校长“道听途说”觅得的。两年前,学校的劳技教师退休,一下子三个年级的劳技课没有了着落。有人说,劳技课谁都会教,心情好时随便讲点,心情差时可以放羊。其实,打铁还需自身硬,劳技课也不是谁都能出成果的,而必须有自己的强项和专长,至少心灵手巧,动手能力胜人一筹,在其引领下学生更容易出成果。一天,校长在某一办公室闲聊,说起下学期还缺少一位劳技教师,这时,有人在边上轻轻地说,听说小朱老师的动手能力不一般,平时经常在宿舍搞剪纸,做得活灵活现;他还擅长航模,喜欢搞小发明和小创造,据说他在念中学时还获得过省“小发明奖”;还有他的父亲是木匠,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动手能力不一般。校长如获至宝,新学期安排课务时当机立断让他改行教劳技。果然,“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他的创造潜能被挖掘了出来。
有的校长平时深居简出,很少能倾听到“民间声音”,在用人、出台政策时闭门造车,造成了“冤假错案”的发生,使一些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被长时间埋没,不见天日。作为校长不可能对每一位教师的情况都做到了如指掌,所以校长要经常深入教师中间,善于倾听教师的合理化建议,通过“道听途说”掌握和了解教师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发现和寻找到学校所需要的人才。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