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纪念地 马氏立丰碑

2011-12-29 00:00:00陈友山
文史杂志 2011年1期


  屹立于锦江南岸的望江楼(崇丽阁)、濯锦楼建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至今已有122年之久;处于薛涛井东侧的吟诗楼、浣笺亭、五云仙馆和清婉室等四座建筑,则先后建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今也有112年。它作为中华传统木结构建筑,历经风消雨蚀,百年犹存,确为珍贵。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望江楼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颁发了中国文化遗产标识。从此望江楼与武侯祠、杜甫草堂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鼎足而三”了。
  当我们走近望江楼古建筑群,面对着既高大壮丽,又朴实无华;既形体多样,又各具特色的建筑组合,赞叹之余,不尽要问:这是谁为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当然,《成都通览》、《华阳县志》、《望江楼志》和时人的诗文中对此多有记述,它们皆首推县人马长卿,称他“募赀请建”,“主其事”、“踵事增华”、“程材董役赖相如”,……不过却多语焉不详。遍寻有关文献,较能说明此中细节者还是马长卿的自撰诗文。
  马氏《江楼全局工竣偶成五言二章》其一:
  古井何澄清,十样笺染成。
  吟楼肇唐代,花里尤擅名。
  一自遭兵燹,精舍咸圯倾。
  偶读朱公碣,补葺动予情。
  乡人谋而合,鸠工共经营,
  崇丽阁高耸,濯锦楼平横。
  笺亭更新筑,诗楼复峥嵘。
  落成未十载,死别几吞声。
  诗后有附识,记培修事:“吟诗楼咸丰初年遭兵燹,毁拆几成荒土。井畔竖有前邑令朱公凤枟培修石记,末云风消雨蚀,百年后颓败,复兴者不知又何人也?卿于光绪甲申(1884),由都门归里,省墓便游,触目生感。忆昔危楼耸翠,上出云霄,飞阁□丹,下临江水;傍井堂轩,疏疏落落;又有茂林修竹,奇花异卉,掩映其间,洵足供游览也。抚今思昔,能勿动予补葺之怀哉!爰约同年周伯□,请命于锦江院长伍嵩师、芙蓉院长叶燮生暨同事诸公,募赀创建崇丽阁、濯锦楼。丙戌(1886)兴工,阅两寒暑,崇丽阁告成,余工多未竣也。戊戌春,复谋伍嵩师□□□刘文生等,添修浣笺亭、五云仙馆,凿流杯池,□筑吟诗楼,以复其旧。越年,卿又添清婉室,刊□□□□道貌。废者备举,焕然一新。”(录自《望江楼志·附载江楼题咏》)从上述诗文我们可以得知:
  第一,马长卿是江楼工程的首倡者
  诗中说“吟楼肇唐代,花里尤擅名。一自遭兵燹,精舍咸圯倾。偶读朱公碣,补葺动予情。”这是补葺江楼创意和决心的形成过程。在附识中,对诗句有较为具体的释义:卿于光绪甲申,由都门归里,省墓便游,触目生感。……抚今思昔,能勿动予补葺之怀哉!”这说明马长卿复兴吟诗楼,是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是为了恢复与完善薛涛纪念地。
  第二,马长卿是与乡人谋合的组织者
  诗句说:“乡人谋而合,鸠工共经营。”附识说:“爰约同年周伯□,请命于锦江院长伍嵩师、芙蓉院长叶燮生暨同事诸公,募赀创建崇丽阁、濯锦楼。……戊戌春,复谋伍嵩师□□□刘文生等,添修浣笺亭、五云仙馆,凿流杯池,□筑吟诗楼,以复其旧。”两次都由马长卿出面,邀约诸贤,共谋筹资筹建江楼工程。其组织者的地位是非常明显。马氏是筹建者中的核心人物。
  第三,马长卿是江楼工程的实际主事者
  马长卿的诗文没有详说江楼工程的规划设计,不过在其所撰崇丽阁百字长联中却有较为明确的表述:“此地是锦江要会,爱舟樯上下,烟浪萦回;几多士同心结构,胜地重开”。而命名为崇丽阁,则是因为原在锦江南岸回澜寺旁的同庆阁“斯楼为蜀国关键,慨兵燹倾颓,人物凋谢,数十年满目荒凉,遗风顿歇”,则预“想石室英储”,企盼能“且看栋梁桢干,砥柱中流”。马氏在前述诗后的附识中对原薛涛井畔则有更为具体的说明。从几座建筑的命名和相地定址来看,其初衷在实际效果上又得以多重发展:“飞阁(流)丹,下临江水”——在锦江南岸,薛涛井对面,建成雄伟而壮丽的崇丽阁、濯锦楼,成为蜀都标志,既崇且丽,濯锦江波!“傍井堂轩”则在薛涛井畔的东侧,兴建名为浣笺亭、清婉室、五云仙馆;而在崇丽阁之东,又临江重修吟诗楼,“疏疏落落”地散布在较为狭小的空间,巧妙地再现了城西碧鸡坊里枇杷门巷的风貌。而更为可贵的是保护和突出了明代古迹薛涛井:在井前保留了宽敞的庭苑,几株高大的古木名树森森植立,更彰显了古井历史的久远。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江楼工程主事者的智慧和精明。正如明《园冶》所说:“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得求人,当要节用。”江楼工程的圆满建成其主事者,真可谓得其人也!
  第四,江楼工程分两期完成
  前述附识说:“丙戌兴工,阅两寒暑,崇丽阁告成,余工多未竣也。”而添修浣笺亭、五云仙馆,凿流杯池,建吟诗楼,则从戊戌(1898)春始。“越年(1899),卿又添修清婉室。”至此,“废者备举,焕然一新”,全局工竣!一个工程为什么分两期完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还须从《华阳县志》中寻找事由。近人林山腴《马长卿》记述:“子昌以孝闻,自为诸生,读书勤奋,欲以娱其亲。戊子乡试出闱病殁,及榜发中式矣,故长卿犹切痛之。”戊子乡试,即光绪十四年在成都举行的乡试,其时正是崇丽阁、濯锦楼修建之时,独子“出闱病殁”,作为年过半百的父亲怎能不处于悲痛之中!这是否就是诗中末句“落成未十载,死别几吞声”的缘由呢?何况,“县人为胪昌孝行及昌妹事,得请于朝,予旌建坊。长卿因即其园为之祠,而题称双孝焉。”忙于儿女后事、无力继续主事江楼工程,是可以理解的吧。《成都通览》载:“双孝祠,在二仙庵侧近,马少湘孝廉为其子昌、女凤琳建也。”
  第五,江楼全局工竣后的宴集
  江楼第一期工程“至十四年落成,开楼为四川学使赵以炯、重庆镇总兵田在田,盖文武两状元也。”(《望江楼志·望江楼建置考》)十年之后,当望江楼全局竣工后,马长卿多次举行宴集,乡人贤士留有多首诗文。如王增祺《薛涛井宴集》长诗,附跋云:“光绪二十四年戊戌重阳后四日,锦江院长崧生伍先生同马绍相司马、周宝臣太守,邀陪宴集薛涛井。”如王文谟《重阳后一日,马绍相司马邀同伍崧生先生、白崐山司马小集江楼》。又如伍肇龄《光绪戊戌十月二十二日,马绍相司马同罗云坞太守……江楼宴集,即事成五言二韵》。宴集频繁,赋诗众多,盛极一时。这可能与马长卿走出丧子哀痛阴影,再获江楼全局竣工喜悦心情有关。但诗题中对马长卿的称谓有变,又让人费解。《马长卿》载:“马长卿,字少相,华阳人。光绪己卯举于乡,选江北厅训导”;近人彭芸荪《望江楼志》则记为“松潘厅教谕”,不知谁是。而时人相关诗题中又称为“马绍相司马”及“绍相大令”等。不过,我们来看《马长卿》的记述:“督府上其绩,朝旨嘉奖者再,擢知县、直隶州知州,加四品衔”云云,或可理解为:上述不同称谓,是嘉奖后的职衔,而非中举后的职称。由此,更可见望江楼建筑群,在官民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薛涛纪念地圆满建成,为都人岁时游宴、离尊送行者,提供了多么美好的场所;为名胜之地薛涛井增添了多么耀眼的光彩!
  为了有助于今人和后人了解望江楼古建筑群修建始末及主事者事迹,笔者建议:
  1.请名家补书马长卿《江楼全局工竣偶成五言二首》诗作及附识,雕版悬挂于吟诗楼中。
  2.请名家书写林山腴《马长卿》传,选用适当形式悬挂于楼壁。
  3.请名家补书马长卿崇丽阁百字长联,挂于崇丽阁外廊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