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

2011-12-29 00:00:00袁荻涌
文史杂志 2011年1期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据《民国总书目》“外国文学部分”所统计的数字,民国时期,英国文学共译介739种,仅次于俄苏,居第二位。1949年以前,译介到我国的英国著名作家作品有:《拜伦诗选》、狄更斯的《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等,菲尔丁的《大伟人威立特传》、《汤姆·琼斯》,高尔斯华绥的《争斗》、《法网》等,《曼殊斐尔小说集》,司各特的《十字军英雄记》、《艾凡赫》,莎士比亚的《哈孟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肖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雪莱诗选》,史蒂文生的《金银岛》,斯威夫特的《格里佛游记》,弥尔顿的《失乐园》,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艾略特的《荒原》,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画像》、《王尔德童话》、《莎乐美》等,班扬的《天路历程》,吉卜林的《如此如此》,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哥尔斯密斯的《威克菲尔德牧师》,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萨克雷的《名利场》,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乔治·艾略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房》,康拉德的《吉姆爷》、《黑水手》,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等,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节译),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威尔斯的《时间机器》、《星际战争》,卡罗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等等。民国时期英国文学的译介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译介比较全面,基本上把英国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都引入到中国,较完整地反映出英国文学的成就。英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最早起源于中世纪。中古时期欧洲的五大英雄史诗中最早产生的《贝奥武甫》,就是英格兰民族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部史诗。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名家辈出,如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创作著名幻想小说《乌托邦》的托马斯·莫尔,诗人斯宾塞,散文家培根,“大学才子派”的马洛等人,使英国文坛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辉。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创作,把英国文学推向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峰。17世纪后,英国文坛更是群星灿烂。就上述英国文学家的著名作品而言,有的早在晚清时就已介绍到中国,如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拜伦、狄更斯等,但其价值大多还没有为国人所认识;只有拜伦、狄更斯经苏曼殊和林纾等人的大力推介,在清末知识分子中间有较大影响。清末民初的读者欣赏的多是通俗文学作家,如英国的侦探小说作家柯南·道尔、言情小说作家哈葛德。柯南·道尔的作品译介达32种,哈葛德的有25种。“五四”以后,中国知识界对外国文学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表现为柯南·道尔、哈葛德等注重情节的通俗小说家淡出,真正的名家名作开始大量进入中国,早期被忽视的莎士比亚等受到青睐。译介外国文学的黄金期真正到来。
  其次,接受呈多元视角,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品均有介绍,兼容并蓄,汲纳百川,不画地为牢和自缚手脚,显示出开放、健康的文化心态。“五四”以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输入中国,因而出现在国人面前的英国作家便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有现实主义流派的狄更斯、肖伯纳、哈代等;也有浪漫主义流派的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彭斯、柯勒律治等;还有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名家们,如意识流小说的伍尔芙,唯美主义的王尔德,象征主义的艾略特、叶芝,等等。至于19世纪以前的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感伤主义以及哥特式小说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难能可贵的是,“五四”后的翻译界和读书界均表现出对西方文坛新动向、新进展的极大兴趣,密切跟踪世界文学发展的最新进程,及时了解西方文学的种种变化和成就,翻译与外国文学的发展基本上表现出同步推进的态势。即以英国文学为例,许多现当代作家的新作刚问世不久,便出现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如伍尔芙的代表作《墙上的斑点》,写于1917年,1932年叶公超将它译为中文发表于《新月》杂志第4卷第1期。虽然其间相隔10多年,但考虑到意识流小说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还非常陌生,读者还不习惯欣赏这类致力于挖掘人物的潜意识、情节淡化、时空交错的作品,这样的译介反应已经是够敏捷的了。
  再次,重视评论,让翻译和评论构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我国读者加深对英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英国文学的影响。晚清文坛在译介域外文学时,也时有关于作家作品的评论,但多为随感式的印象批评,缺少系统性和学理性,以专论形式出现的非常少。而“五四”以后,伴随着现代文艺理论的迅猛发展,对外国文学的评介也逐渐走向深入。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报刊上开始出现对某一作家的集中介绍。如1932年司各特逝世一百周年,多家文学期刊发表纪念文章,《现代》第2卷第2期还编辑了“司各特百年祭特辑”;1941年3月,《西洋文学》第7期刊出“乔易士(乔伊斯〕特辑”;1924年拜伦逝世一百周年,《小说月报》第15卷第4号隆重推出“拜伦专辑”;1923年,《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刊出“雪莱纪念号”;1934年柯勒律治逝世一百周年,《文艺月刊》第6卷第5、6号合刊推出“柯立奇、兰姆百年纪念祭特辑”;1941年5月,《西洋文学》第9期推出“叶芝特辑”;1933年,《矛盾》第1卷第5、6期合刊推出“萧伯纳氏来华纪念特辑”;1932年,《现代》第2卷第2期推出“约翰·高尔斯华绥特辑”。这样以专辑形式集中介绍一位作家,可以使我国读者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其创作特色及成就。
  有的英国名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尚未译成中文,但评论界并没忘记他们。1922年,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出版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该书在艺术上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创造出以内心独白为主的新形式,并导致小说中的“语言革命”。即使在西方,要真正读懂这本书也并非易事。我国翻译家也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去译介。直到20世纪末,才分别出现了肖乾和金隄翻译的两种译本。(图一)尽管《尤利西斯》长期不能译成中文,但《小说月报》在1922年就发表了茅盾的介绍文章。后来徐志摩、赵家璧、周立波等人也介绍过乔伊斯及《尤利西斯》。又如英国最古老的叙事诗《贝奥武甫》,用古英语写成,翻译难度大,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全译本。然而在20年代至30年代,郑振铎等学者就曾发表过介绍这部史诗的文章。这样的介绍,虽然不能代替作品本身的阅读欣赏,但却聊胜于无,可以弥补一下不能亲睹作品的遗憾。
  英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莎士比亚、肖伯纳、王尔德等人对中国话剧的形成和发展都影响显著。以王尔德为例,很能说明这种影响的路径及一般规律。王尔德最早是作为童话作家介绍到清末中国的。1909年,周氏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图二)出版,周作人翻译的王尔德童话作品《安乐王子》便收入其中。这篇童话之所以引起周作人的注意,主要在于它对现实的关注,对底层贫民的同情。吸引周作人的正是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五四”以后,王尔德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戏剧家经常出现在《新青年》、《新潮》、《民铎》、《中国少年》、《译文》等新文学期刊上。陈独秀将王尔德、易卜生、梅特林克、屠格涅夫称为“近代四大代表作家”(见《青年文学》1卷3号,1915年11月)。当时译介王尔德的主要有周作人、陈独秀、张闻天、田汉、洪深、汪馥泉等。
  1924年,著名剧作家洪深将王尔德的名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进行“中国化”处理,改编成《少奶奶的扇子》搬上舞台,获得巨大成功。直到30年代,上海的一些学校仍在表演此剧。到40年代,王尔德的剧本译介成中文的便有13种,有的剧作出现多种译本,如《莎乐美》便有6种中译本。王尔德的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郁达夫接受了王尔德的注重描写自我心灵的艺术观;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从剧本命意到语言、人物刻划,均受到《莎乐美》的启示;田汉、洪深、郭沫若、向培良、白薇、杨骚等人的创作,均从王尔德作品中汲取过养料。作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王尔德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五四”至30年代,他主要以反封建的人道主义者、个性主义者形象出现。作为一个现实社会的对抗者,他的理论和创作本身就与现存秩序和传统思想存在对抗性。他作品中的叛逆倾向、辛辣讽刺客观上有助于摇撼统治阶级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虚伪道德、庸俗习气和可疑偶像,与“五四”时代毁坏和创造的精神相契合,因而受到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欢迎和推崇。他的唯美主义的理论主张,也满足了人们希望作品具有更多的艺术性、文学性的心理需要。新月派诗人对此有较多认同。但王尔德的偏激的艺术口号、缺乏逻辑的理论和作品的颓废倾向,也受到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和理论家的批评。不过,总的来说,王尔德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由于现代中国的政治需要和偏于功利的文学观念,王尔德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大多只能是他批判现实、强调自由、张扬自我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思想,并使其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武器和推动思想启蒙的手段。对其“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一般则多忽略甚或给以批判,只有极少数作家注意到其中合理的成分而予以汲纳。
  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也受益于英国散文。“五四”以后,外国各类散文作品大量译介到中国,如蒙田、尼采、叔本华的哲学随想录,罗曼·罗兰、高尔基、爱伦堡的政论散文,基希、里德的通讯报告,布封、法布尔、伊林、怀特的科普小品,波特莱尔、屠格涅夫、泰戈尔、纪伯伦的散文诗,歌德、卢梭的自叙传,厨川白村、鹤见祐辅、托尔斯泰的社会批评,欧文、阿佐林的乡土散文,爱罗先珂、爱米西斯的演说辞和教育随笔等等。其中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英国散文。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散文作家是弗兰西斯·培根 (1561-1626),他的《论说文集》直到今天仍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以后陆续又出现了托马斯·布朗、斯威夫特、斯蒂文生、兰姆、马修·阿诺德、麦考莱、佩特、卡莱尔、贝洛克、休谟、布吕耶、德·昆西、吉辛、威廉·赫兹利特、罗斯金、罗素、伍尔芙、奥威尔等散文名家。他们的作品大多输入现代中国,关于散文理论和作家传记也时有所见,可以说比较全面系统地将英国散文的历史与现状展现在我国读者面前。英国散文对作家创作个性的展示,对自我意识的抒写,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历史、人生的评点,都给中国作家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样板。它的轻松活泼的文体笔调和幽默谐趣的语言特色,也为中国现代散文的构建提供了审美范式和艺术养分。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