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62年一个春意正浓的6月夜晚,
辽宁作家协会所在的沈阳“张大帅府”(张学良故居)如往常一样静悄悄的,我刚在宿舍里安排好不足四个月的小女儿睡下,就听到窗外有轻轻的话语声。隔窗望去,月光下似有人影晃动。我好奇地披衣下楼,径直奔向前院。院中有一圆形花坛,丁香花刚谢,波斯菊盛开,散发淡淡清香。花坛旁站着我们省作协主席马加,他头上的帽子歪着,外衣敞开。我急忙走上前,见马加同志向正走出大门的几个人频频挥手,而即将迈出门外的两位中年男女同志,也转回身向马加挥手。在朦胧的月光下,我发现那位体态丰满的男同志好像是周恩来总理,身旁短发女同志是不是邓颖超大姐?未容我细细辨认,他们已经离开,门外车灯闪亮,汽车远去了。我忙上前问马加同志:“那是谁?是不是周总理?”
“是的。”他满面笑容肯定地回答,但随即遗憾地说:“我刚得到消息赶来,总理就要走了,没说上几句话……”听到这儿,我也直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出来,如果能跟总理握个手,多么幸福啊!
第二天,我早早起来,到作协的收发室向看门的翟大爷打听昨晚的情况。这时,住在作协院里的同志们都聚拢来,七嘴八舌询问昨天夜里发生的这件大喜事的细节。翟大爷介绍说,总理进门以后,和他老伴邓大姐说,他小时候,就在东关那儿的学校念书,常打这门前走,知道这是张大帅家的大宅门,常趴门缝往里看,门卫还撵他们。有时他还拣个铁钉,顺着这个大院墙,边划边绕圈走。邓大姐还笑着说,你看没看,那外墙上还有没有你划过的钉子印?
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为什么会突然来沈阳?大家纷纷猜想:是来沈阳开会、陪外宾,还是到他曾就读的东关模范学校访旧?
这个疑问一直到14年之后才解开。
1976年1月8日,举国上下挥泪悲痛,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了。这时我已调到铁岭地区,才知道周总理和铁岭有着不解之缘:他生长在江淮平原,但12岁时家中发生变故,随伯父来到铁岭。他第一次登的山是铁岭的龙首山,第一次进新学堂是铁岭银岗书院,可以说铁岭是他的第二故乡。1962年,周总理和邓大姐来到铁岭接待朝鲜贵宾,繁重的工作之余,还顺便走访了周总理儿时生活、学习过的地方,以慰思乡之情。14年前辽宁作协的同志们念念不忘的那个不平凡的夜晚,正是周总理铁岭之行的后续。
让我们追随总理的脚步,回到1962年6月15日早晨。
那天,正在乡下蹲点的铁岭县委书记孙蔚如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告知他有一位中央领导要来县视察,请他速归。他问需要什么准备,回答:只备两辆吉普车,其他都不需要。孙蔚如火速返县,随同省里一位领导赶到火车站方知迎接的是周恩来总理。在县里开完会后,总理喝了两大碗白开水,马上要到农村田间走访。
周总理一行,来到平顶堡乡。孙蔚如心里在打鼓:事先没有安排,农家的卫生能通过总理的检查么?恰巧总理进村推门第一户是朝鲜族人家。孙蔚如的心平静了:号称“白衣民族”的朝鲜人很讲卫生。总理进屋,看到油光锃亮的大炕上坐着一位白衣白裙、年近八旬的阿妈妮,总理向她深深鞠了一躬。她的儿子是共产党员,他以很流利的汉语向总理报告了他们的生活、生产和民族和睦情况。总理在屋里细看了炕上叠得整齐干净的被褥问:您家老少三辈,被子够盖不?走进厨房又掀开锅盖看见大锅里正放着一小盆白米饭,总理很满意。走访的第二家是汉族,炕上坐着两个小姑娘在写作业,大一点的女孩一眼便认出是周恩来总理,下地行礼问好,而小女孩却躲到门背后不敢见面,总理一把将她抱起,用带胡茬的脸腮亲她,问:“叫什么名字?上学没有?”
小女孩小声答:“我叫李绍华,我姐叫李绍霞,刚上小学。”
总理大声说:“啊,小学生了,我叫你小华吧!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到北京,到我家去串门。”
“真的?”小华乐得从总理怀里跳下地,赶忙拿出自己崭新的书本给总理看。总理看罢还要姐姐的课本看看。姐姐忙打开书包,拿出书和课本递给总理说:“这是我们五年级的课本、作业本。”
总理认真翻阅,并提问一些问题。而后问她们的爸爸:现在的生活、生产怎么样?粮食够吃不?
这位农民如实说:“现在能吃饱饭了,就是布票少,过年不能人人换上新衣服,女孩子们总得穿件花衣裳啊!”
总理笑笑说:
“对、对。我们国家要发展化纤工业,以后要保证孩子们过年穿新衣哟。”
总理从李家走出时,左邻右舍的邻居都闻讯赶过来,包围了这位“不速之客”。一个挎着菜筐的大眼睛小男孩,从包围的人群中钻进去,扬脸望望这位客人,大声说:“周恩来,你是周恩来!”
总理哈哈大笑:“对,我就是周恩来。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总理,我叫于洪秋。”
“好勇敢的小朋友,来,握握手。”总理伸出右手,而小洪秋伸出手后又马上缩回去,他的手沾满泥土,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擦。总理忙拉着他的手紧握着说:“你这是劳动的手,让我也沾点劳动的气息。”又问:“几岁了?”
“十二岁。”洪秋答。
“哦!”总理沉思了一下,也许是想起了他来铁岭上学正是这个年龄。总理慢慢提起他的菜筐,自语似的说:“好沉啊。喂猪菜?”
“嗯哪。放响学回来,一会就挖一筐,够吃两天的。”
“好啊,孩子。”总理亲切地拍拍他的肩头,“小小年纪就能帮助家里劳动,长大一定是个好农民!还要好好学习,当个有文化的农民,科学种田,改变家乡面貌。”大家高兴地随着小洪秋一起哗哗鼓掌。
小洪秋回家,没顾上洗手,举着那只泥手跑向学校,向同学们大声炫耀,同学们都抢着同他握手,手上的泥土全被大家摸光了。这天放学回家,他在6月15日的台历上规规矩矩地写下:“难忘的一天”,想想又写“最幸福的一天”,又写“周总理到我们村的日子”。爸爸一看,高兴地告诉他,这篇日历要好好保存。他把日历撕下来夹在自己最心爱的本子里,又在日历的页眉加写一句:“毛主席万岁!”大概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尽他激动、幸福的心情。
这页日历现已保存在铁岭银岗书院周总理纪念馆中。第二故乡的人们永远记着这个日子。
周总理一行从农家来到田间,妇女们正在田地里薅草。身穿褪色布衣的总理蹲下身与大家一起拔草,边干边谈,同时还不断嘱咐随行人员脚下留情,不要踩着小苗。干到地头,总理席地而坐,请二三十名农民、干部聚集地头座谈,听取群众意见,对大家说了许多掏心窝的话。这些话说得大伙儿心里暖洋洋的。一位年轻的妇女干部不由高喊:“人民总理爱人民!”大家起身同总理合影留念。
太阳偏西,已过午饭时间,县委书记要请总理回县吃饭。总理摆手拒绝,说下车前用过餐了,晚饭前要赶到沈阳宴请外宾。亲不亲、家乡人,来到这家乡的土地上,就想多走走、多看看,要争分夺秒。
总理一行又马不停蹄登上了辽北著名的龙首山。在山腰的慈清寺前,有一位白发老人正带领小武术班的孩子们在练功夫。看着孩子们的功夫表演,总理兴奋地说:“我就是像这些孩子这么大时来到了铁岭,登上了龙首山。我在家乡没有见过这么高、这么美的山。那时我的身体很瘦弱,刚到严寒的东北,风吹、沙打、雪花飘,很不适应。但是,我的伯父和同学们带我坚持登山锻炼,经历了塞北的风雪严寒,吃了三年多高粱米、玉米饼子,还有大葱蘸大酱,长高了,长壮了,给了我一个好身板。今年我65岁了,还登山不喘,咱们一口气登上龙首山的最高峰!”
邓大姐坐在龙首山的半壁凉亭里,望着周总理继续由龙首峰穿过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向龙尾峰方向攀登。她向陪同的人们介绍说:“总理当年在铁岭学习、生活虽然只有半年多,但他对这里的一切,记得很清晰,常常向我叨念,像眷念他的家乡一样眷念铁岭的风土人情,来这里之前,他在淮安家乡正处于孤独悲苦之中,而铁岭给了他一个新的环境、新的世界。”
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总理的生母大度,将不满一岁的长子恩来过继给生肺病的小叔“冲喜”。两个月后,21岁的养父病故,不足20岁的婶母作为养母,把他视为掌上明珠,4岁教他认字、读书,6岁他就能将古诗词倒背如流,7岁进家塾。9岁那年,他的生母、养母相继病故。年幼的恩来接连两次身着重孝,扶柩送灵,失去母爱,只能跟随奶娘去农村度日。在这孤苦之际,在东北谋职的大伯父周贻赓把他接到了身边。
初来东北,恩来就读于铁岭银岗书院。这是一所新式学堂,不同于淮安的家塾,教室宽敞,课桌整齐,还有可运动的操场、教学唱歌的风琴和藏很多新书的书库。恩来感到一切都耳目一新。
在这里,他学到的第一首歌是《吾党何日醒》:“辽东半岛风云紧,强俄未撤兵,呜呼东三省,户无鸡犬宁……吾党何日醒?”
这里的老师教他描红写大楷的内容是:“弱肉强食之日,优胜劣败之秋,劝同胞,快猛醒,莫学睡狮高枕无忧,固卫我山河,坚守我神州,勿令他人侵犯我自由……”
一年之后,周恩来唱着这样的歌曲,写着这样的楷书,眷恋着龙首山的青松、春花、红叶,离开铁岭。由大伯陪同走进沈阳东关模范学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在沈阳,他的校长兼历史老师高亦吾是爱国维新派学者。高老师在课堂给学生们讲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滔天罪行,讲孙中山、邹容和林则徐,还常常借给恩来《民报》《革命军》《警世钟》阅读,正是在高老师的“修身”课上,小小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语。高老师曾称赞:“周恩来这孩子,勇敢而不粗心,聪明而不显露,大方而不骄傲,沉静而不呆板,刚毅之性超乎常人。”在这里,为了庆祝辛亥革命胜利日,周恩来第一个上台剪掉了辫子;在这里,周恩来以《禁毒救国》为题的讲演震动了听讲的同学和家长;在这里,周恩来的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的感言》被批为甲等优秀作文,不仅在全省展览,还于1913和1914年相继被被奉天和上海书局编入《学校国文成绩》等两本丛书。
1913年8月,周恩来由东北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由南开毕业,东渡日本留学时,路经沈阳特回母校看望东北老同学。给郭思宁等同学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志在四方”的题词,落款为翔宇——自从在铁岭登龙首山听伯父讲神龙传说,便激起他要像龙一样翱翔宇宙、为民造福的志向。因此取别名为翔宇。
多年后又来到龙首山主峰,周总理指指慈清寺飞檐下挂的匾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说:“这八个大字好啊!龙首山这条神龙就是要顺着民意腾飞,为百姓保平安。”
周总理、邓大姐兴致勃勃、恋恋不舍地于下午三时许走下龙首山,向乡亲们告别。来到铁岭整整六个小时,不停歇地走访参观,总理只喝了这里的几大碗白开水,总理还笑着说:“家乡的水好甜哪!”
今天,周总理第二故乡的孩子们,都深记着以翔宇名字留下的刻骨铭心、激励斗志的豪言壮语:“志在四方”“中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