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猴奇缘

2011-12-29 00:00:00
小学科学 2011年3期


  初结猴缘
  
  197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组成科考队走进了神农架的原始森林,对神农架及周边的环境进行研究。
  科学家注意到,在神农架原始森林中有一种毛发金黄、头圆耳短、尾巴长、脸部呈蓝色、只活动于高山森林的猴子,这种猴子极有可能是金丝猴。一年多后,在神农架的千家坪捕获到的两只金丝猴,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川金丝猴。神农架有金丝猴的推断,终于被生物学界所公认。
  神农架发现金丝猴的时候,杨敬元还只是个小学生。杨敬元第一次看到金丝猴,已经是16年后,即1993年7月的一天。
  这一年,从林校毕业后的杨敬元,被挑选到神农架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从事有关神农架的金丝猴研究。从此以后,很多时候杨敬元在天刚刚亮、金丝猴刚刚“起床”的时间上山,一直在山上待到天要黑了,金丝猴要睡觉了,才往回返。但金丝猴好像故意在和杨敬元捉迷藏,很长时间,杨敬元只能观察到金丝猴遗留下来的粪便和远处树梢的晃动。
  1993年7月份的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一大群金丝猴在一个山洼里出现了!阳光下的一只只大金丝猴金黄透亮,小一些的金丝猴毛色也灰里透黄。那群金丝猴好像发现了杨敬元,开始在树枝上不停地跳动,发出“呜嘎!呜嘎!”的叫声。这一次看到金丝猴,让杨敬元兴奋不已!又过了两天,杨敬元又一次观察到了一大群金丝猴。
  杨敬元慢慢掌握了金丝猴的习性。但杨敬元真正和金丝猴建立了感情,就还要提到那只和他朝夕相处了一年多,与他女儿同名的叫“杨扬”的金丝猴。
  
  立下目标
  
  1994年4月的一天,有人看到一只金丝猴正在挣扎。原来这只金丝猴在跳跃过程中,没有抓住树枝,从树上摔了下来,造成左手食指、中指骨折,尾巴也断了20多厘米。
  老乡们把受伤的金丝猴救了起来,电话告知了邻近的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接到电话后,保护区管理局派杨敬元和几个专业技术人员把这只受伤的金丝猴接了回来。
  接回来的时候,这只金丝猴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受伤的金丝猴却仍然保有着野性,一看到人就不停地撞笼子。于是杨敬元决定全天候地看护这只金丝猴,给它打针、换药,采来新鲜树叶、云雾草等金丝猴喜欢吃的食物喂它。慢慢地金丝猴也不像初来那样见人就撞笼子了,对杨敬元也逐渐有了“好感”。到后来听到杨敬元上楼梯的脚步声,金丝猴就在笼子里叫个不停,好像在欢迎朋友的到来。
  就这样,杨敬元日复一日地冲洗笼舍、打扫卫生,采树叶喂金丝猴。后来,保护区同事给这只金丝猴取了一个和他女儿一样的名字——杨扬。
  2005年,杨敬元保护金丝猴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决定在冬季对金丝猴进行人工补食,并想方设法取得野生猴群的信任,以便近距离观察它们。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与金丝猴亲密接触,争取实现人与金丝猴和谐共处的目标。
  
  十年坚守
  
  2005年4月开始,杨敬元和其他3名科考队员进驻保护区内海拔2300米的大龙潭基地。为在野外跟踪金丝猴,他们每天翻山40多公里,穿梭于原始森林之间。起初,金丝猴在距离科考队员上千米的时候就四散跑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猴群发现科考队员并不会伤害它们,逐渐放松了戒备。科考队员在猴群的边缘地带保持一定距离,随猴群一起移动,以获得猴群的信任。
  2005年11月18日,那天很冷,树上都结了冰,饥饿的猴群中有一只大胆的金丝猴开始靠近科考队员,试着去尝科考队员投放的苹果。这只大胆的金丝猴后来就被起名叫“大胆”。第一天“大胆”吃了一口苹果就扔掉了;一天后“大胆”吃了两口苹果后又扔掉了;第三天它又多吃了一口;一周后,一个金丝猴家庭开始采食;半个月后,整个猴群都接受了人工补食,并且它们还能简单回应科研人员的呼唤。
  到2006年1月,科研人员发现,大龙潭所有的金丝猴都来争吃他们投放的美食了。科研人员终于与野生金丝猴建立起了信任!这项工作的成功,减少了因冬季食物短缺造成的金丝猴死亡,金丝猴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杨敬元从1993年开始接触金丝猴,1995年开始追踪金丝猴群,到2005年实现了与野生金丝猴的零距离接触,十多年的坚守使他成为25名知名的中国灵长类专家组专家成员之一。
  目前,杨敬元仍然每天在大龙潭的森林里和认识他,他认识的金丝猴接待不尽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