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描述
在三年级《养蚕》单元中,在蚕宝宝即将变成蛹的阶段,同学们每天都在交流着蚕宝宝变成蛹的情况。可是有一天上课时,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你看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的蚕宝宝没有吐丝,我都等了好几天了,它就是没有吐丝。现在蚕宝宝直接变成了蛹,光秃秃的,还会动,它以后还会变成蚕蛾吗?”大家连忙一看,可不是吗?一个光秃秃的蛹,形状跟蚕茧中的蛹一模一样,不时还动两下,用手摸一下动得更厉害。
相信这样的情况大多数老师没有遇到过,这是一个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其实这样的突发情况,在我们科学课中经常出现。如何把握好解决课堂突发问题的方法,将突发问题予以合理的引导,并将此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绝佳时机是非常值得深究的。我觉得课堂中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冷静处理,以退为进,引起广泛重视
在发现了不会吐丝的蚕之后,我们马上把这些蚕蛹作为样本,放在实验室中。一面让更多的同学都来观察,一面发动学生多方寻找资料,看有没有一些资料可以让我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同时指导蚕的主人学着做记录。果然,同学们看到这种奇怪的事之后,十分感兴趣,不但议论纷纷,积极查询各方面的资料,而且对自己的蚕的观察更加仔细。
如果突发问题跟课堂内容关系密切,老师又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可马上向其他同学讨教,再次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影响,激起大家的共鸣。能在课堂中进行积极讨论的马上进行。如果是需要观察的,则在实验室或家中设立特别观察点,组织同学定期进行观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追踪探究,及时反馈,激起深入探究
这是三个步骤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为持之以恒才会有成果。在教学《蚕变了新模样》一课时,我拿出蚕茧中的蚕蛹和没有蚕茧的蚕蛹,让学生们仔细对比着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们发现它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同学们很自然地想以后会不会还是一样呢?
一个意外情况的出现会让我们的观察多么充满期待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一个星期过去了,有茧的蛹变成蛾了,没茧的却没有变,起初大家还以为它没穿“茧”这件衣服会变得快些。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终于,在第四个星期时一个没茧的蛹孵化了,蛾钻出来了,是一只雄蛾。而另一个没茧的蛹却出了问题,蛾子只有半个头露出来,身子在里面,一动也不动,最后死在里面了。孩子们为那只雄蛾找来一只雌蛾,让它们交配,但它们就是不交配,孩子们的希望破灭了。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持续的,他们的注意力一直都很集中,这正是体现了持之以恒的科学素养。
三、结果展示,汇总信息,推动全面思考
当有了一定的结果之后,我们教师必须明确,这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让同学们了解它的最终结果。这个结果可以以一个知识的形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承认,也可以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展示,因为那是同学们的成果。我们更应该让这次的成果成为一个新的探究的开始,更进一步了解到科学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了解科学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这样升华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一个出乎寻常的意外情况,让我们的养蚕活动收获颇丰,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学生们的关注程度都非常高,比平时的效果好了很多。虽然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蚕不会吐丝的原因,但学生们通过这次的饲养活动收获了更多的经验,体会了不一样的过程。学生们纷纷表示,原来蚕的生长情况各种各样,任何事都不是绝对不变的。没有吐丝的蚕的主人还把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写成了文章,在区小论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文章中这样写到:
通过这次养蚕,我觉得:
1 . 蚕也有不会吐丝的。
2. 不会吐丝的蚕可能是不会交配的。
3. 我们观察蚕茧并把它剪开,只要不伤害到里面的蚕蛹,蛹是可以继续孵化的,同学们不要害怕蚕宝宝会死。
总结得真好,很客观,有真实的感觉。
所以说,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才能让科学探究变得更丰富更立体。教学中遇到突发问题并不可怕,要合理地抓住可以利用的教学机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领略科学的神奇,体味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