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童年
科学家拉曼出生于印度。 小时候,拉曼就被人看成是一个热爱数学的小书呆子。他不喜欢运动,却喜欢各种各样的 数学游戏。14岁,因为患上了青光眼,拉曼失去了视力。从此,疾病改变了拉曼的命运。
失明后的拉曼只能通过别人的阅读, 或者用手指“阅读”盲文书籍来学习。然 而,14岁几乎是一个人学习盲文的年龄极 限。一般认为,超过了这个年龄,人的手指便不再敏感,将很难学会盲文了。
“很多印度小孩喜欢玩手球,我不喜欢玩球,因此手上没有茧子,触觉还很灵。”拉曼说。多亏了他的这双“读书人的手”,17岁时,拉曼顺利掌握了盲文。
然而比起阅读盲文,拉曼更习惯用聆听的方式来学习,拉曼视力受损之后,就通过母亲、哥哥以及同学们的朗读学习教材。后来,拉曼考进了印度理学院那是印度最好的理工科 院校。毕业后他去了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继续读书,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快乐的大学
来到了康奈尔大学后,拉曼敏锐地发现了计算机科学
对盲人的价值,然而在当时,这个新兴的领域还不习惯考
虑盲人。
最初,拉曼曾考虑与一位教授合作研究一种类似GPS系统的机器导盲犬,却因为当时的硬件条件限制,研究工作“进展缓慢”,他便把研究方向改作了设计“计算机朗读软件”。
从一个盲人的角度,拉曼很明显地知道,只要小小的改进,就可以给这个人群带来巨大的方便能够看清面前墙上的一幅画固然好,但现在他们所需要的,只是要知道前面是堵墙。
因此,毕业时,拉曼的博士论文内容是关于一种能够朗读数学公式的软件。利用这种朗读软件,熟练的聆听者可以听懂音色和音调勾勒出的信息结构,达到与正常人阅读类似的效果。凭借这篇论文,拉曼拿到了当年的美国计算机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
光明的未来
近几年,拉曼的兴趣集中到了手机上。原因很简单,“这个小机器正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且,这机器有成为导盲犬的潜质,拿着智能手机凭Google地图就能够走遍北京。”拉曼这样展望他心中未来的手机。
由于盲人无法看见手机屏幕上的按钮,拉曼就打算开发一种“免视”电话。在他设计的手机屏幕上,手指触到的任何位置将被视为5,而要拨其他号码,只需简单地朝各个方向滑动手指,左上角为 1,右下角为9,以此类推。
目前看来,“免视”产品的应用前景远远超出预期。拉曼介绍:“免视的主意不仅对盲人有用,对那些正在驾车、不方便看屏幕的使用者也非常有用。我们现在的设计思路并不是假如人们看不见该怎么做,而是,假如人没在看屏幕时该怎么做。”
虽然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但拉曼却在为更多能够看见的人们,展示一个多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