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专业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探析

2011-12-29 00:00:00曾建辉
出版科学 2011年3期


  摘要: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及专业特点都要求编辑出版专业实行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现在的教学环境、社会环境都为实行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中要建设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引进业界人才,改善师资力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并加快培养出版专业硕士学位。
  关键词:编辑出版专业 就业导向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3-0057-0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普遍的问题,编辑出版专业概莫能外,就业也面临尴尬。毕业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出版单位的冷遇,一项由北京大学开展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只有15%。报纸、期刊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出现这种艰难处境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编辑出版教育与行业实际的脱离,而造成脱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差和不足。笔者认为,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是解决目前编辑出版学生就业难的一条有效途径,非常迫切,也非常必要。
  1、编辑出版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过:“现代大学的理念可以归结为:首先是创造知识:第二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并服务社会。”大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所以大学专业的设置及培养模式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目标就是为新闻出版业服务,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要求。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单一的,国家统一分配,这种机制使得大学生在学校里只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进入工作单位后再由用人单位进行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市场环境下的单位已不再为培训大学生员工付出费用和时间,它们需要的是立刻产生利润,与此同时,员工间也逐渐形成竞争和淘汰机制,让缺乏工作技能和职场锻炼的大学毕业生处于竞争劣势。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与社会、市场紧密结合的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
  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力,从根本上缓解本专业就业难的问题。所谓就业力,是指大学生能够找到、能够适应工作的一种综合能力,包含就业能力、求职能力以及学习适应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课题教学和理论探讨,学生死记书本,很少接触社会实际,不善于解决现实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力偏弱,导致就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不满意,不愿意为之提供工作岗位。增强学生就业力,需要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
  编辑出版专业不同于数学、文学等基础理论专业,它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着眼于能力提高的实践教学。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模式上,这让编辑出版专业等同于其他纯理论的基础学科,混淆了编辑出版的专业特色,违背了专业设置的稀缺性和专有性,影响了学科的理念创新、学术创新,最终妨碍了编辑出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维持专业特色,保持学科发展,需要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
  2、编辑出版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实践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遵循的是“术先学后”的基本学科规律,这种方式存在一个先天不足:滞后性。社会实践的发展往往要大幅领先于学科的发展。
  编辑出版行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编辑出版学科出现错位,而就业难的现状就是错位的结果。同时,就业难、学科发展受阻的现状也给高校编辑出版学的教师、研究者甚至学生敲响了警钟,产生了改变的动力。从教师到学生都有改变现有教学模式的愿望,为新的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相结合,必然产生极佳的学习效果。
  此外,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个极好的“自然”环境。那就是大学出版社的存在。目前,我国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60多所高校中,绝大多数都有大学出版社,这些大学出版社的存在为编辑出版专业实行就业导向型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通过就业导向型教学,学生在出版社可以锻炼能力,甚至解决就业;出版社可以发现人才,接受学科理论的指导,专业和实践、学校和出版社实现双赢。
  3、编辑出版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内容
  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本质的不同在于对实践和专业能力的重视,既要基础理论的教育,更要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编辑出版专业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是高校9c3e79e0daa0b2d38896d4bcd8ceb90d教育面对现实、充分融入社会的一次探索,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3.1 改革课程体系,突出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高校存在巨大差异。课程杂乱、定位混乱的现象比较突出,学校或院系的原有学科、既有师资力量和设备等因素都在影响、制约着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编辑出版专业隶属于文学院,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的多是文学、文艺学、语言学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接触到专业课程,专业意识淡薄,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所以,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需要改革课程体系,突出能力模块的课程。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的根基性基础课程,夯实功底。可以用必修、限定选修、自由选修、素质选修等多种方式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汉语言和文学方面的课程。其次,要根据能力模块设置核心课程。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要求根据社会和岗位的需要培养人才,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设置课程的重要依据。编辑出版专业,顾名思义,是“编辑”和“出版”的相加,因此应具备两方面能力:作为一般出版物的编辑要求的文字加工能力,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的出版发行与策划能力。基于此,编辑出版专业的能力模块和核心课程内容如表1。
  
  这些核心课程是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集合,避免了专讲理论的弊端,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专业能力的培养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3.2 引进业界人才,改善师资力量
  编辑出版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只能使教学流予书本理论。一个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最好有一定的编辑出版经历和体悟,并尽可能地对国内外出版界有着宽广的了解和认识,并能积极利用互联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设备来开展实践性教学。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是刚从学校走出来的硕士、博士或从相关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转过来的,缺乏对编辑出版的感性认识,容易让课程学院化,空白无力。面对这种现实,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就必须改善师资加量,可以通过聘用、兼职等多种形式引进行业内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业务骨干和高级的管理人才,加大师资中的实践型教师比重,此外还可以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出版单位进行实践,努力让课程理论与实际结合。
  3.3 加大实践教学,创建业界平台
  实行实践环节教学,是增强学生业界适应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检验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效果的一个试验途径。这是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以广西师范大学2009级编辑出版专业为例,课程结构大致可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实习课三大板块,其中实践实习仅占总课时10%左右,还包括毕业论文写作,真正实践的课时极少,大部分靠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找单位兼职锻炼,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情况与实践性极强的编辑出版专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实施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就必须做出改变,重视校外实践、业界培训。应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实习教学的比重。在校内鼓励学生利用现有条件自办校园媒体,把自办的杂志、报纸当做试验田,检验自身的能力。要积极与本校的出版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进行讲座、授课,派出教师进修,参加图书编辑出版的相关工作,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将其打造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和业界交流、过渡的平台,成为稳定的实习、培养基地。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的社校合作模式,即学校提供场所、设备、师资,出版界提供资金或师资来合作办学。目前我国已有一些高校也在尝试,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都与当地的出版社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3.4 拉开教育层次,发展专业硕士学位
  前面谈及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错位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这种错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层次上的问题。一边是出版行业在“人世”后快速发展,急需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另一边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工作难求。普通本科学生在高校扩招后,在传统的编辑出版领域内的就业趋于饱和,但高端的人才相对紧缺。发展编辑出版专业硕士学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好办法。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以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正好契合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专业硕士的学制一般为两年,在有相当理论基础之上,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就业实践类课程。可试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学校里的导师负责基础学习环节,校外的业界导师负责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才符合出版业飞快发展和日益变革的趋势。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批准设置出版专业硕士学位,这也证明国家对出版业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视。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探索并找到解决高校编辑出版专业遇到的困难,对于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只要努力,允许摸索,勇于实践,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将是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路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