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先看简介,我怀疑自己会不会随手撂下。《海上劳工》这书名太灰色了,《海上劳工》这小说太厚重了。
作者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文坛巨擘。谁都不能忘怀《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那样的传世之作,但对《海上劳工》这一部不朽巨著,中国读者,特别是中学生,知之甚少。
小说本拟名《深渊》,作品以雨果流亡时曾经居住过的海岛为背景,讲述水手吉利亚特与自然的搏斗和爱的奉献。作者以浩大的气势、飞扬的想象,塑造了一个集约伯(上帝的忠实仆人,以虔诚和忍耐著称)与普罗米修斯于一身的英雄形象。场面惊心动魄,情节荡气回肠,色彩斑斓瑰丽。
只要一读,只要读完,你准会欢呼这是一部能让任何读者心潮澎湃的伟大经典。事实上,这也是作家本人最满意、最得意的长篇力作。
雨果这样诠释《海上劳工》:“我是想赞美劳动,赞美意志,赞美忠诚,赞美一切使人伟大的东西。”
雨果之后的文坛巨擘左拉这样评价《海上劳工》:作品表现了“自由自在的心灵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他不再说教,也不再争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到了这个强有力的作家所做的宏伟的梦,他让人与茫茫自然短兵相接”。
《海上劳工》是一曲壮美的礼赞。作品一半写大海,一半写与大海有关系的人;一半写人与大海的搏斗,一半写人与人、人与心灵的搏斗。搏斗激荡起巨浪,巨浪冲刷出美与丑。这是意志的迸发,是情感的喷涌,是人性与真相的呈现。
壮在力与意志。为救回失事轮船上的机器,吉利亚特孤身前往出事的礁岩。置身茫茫大海,面对无情危岩、风暴、雷电、狂浪、鬼魅一般的章鱼、恰似梦魇的骷髅……一切都是那么突如其来,都是那么势不可挡,都是那么不可捉摸,足以摧毁生命,足以粉碎一切。可以这样说,在风狂浪恶的漆黑海面,在电闪雷劈的凶险孤礁,我们的劳工是在以“一个人”对抗“整个大自然”,是在以“不可能”创造着“竟然成可能”的神话。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只为一个信念(救回机器,也就是救回好心肠船老板利蒂埃利大师傅的精神生命),只为一个梦想(践行诺言,求得船老板侄女戴吕施特花一样芬芳、雾一般缥缈的爱情)。力与意志,精神与智慧,于波涛之上写就了一个“壮”字,演绎了一幕壮美的“超人奇迹”。现在就让我们回望一下英雄,看一下跟海洋、风暴和黑夜打交道的水手吉利亚特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三十岁的人,看上去就像四十五岁了。风和大海给了他一副阴暗的面目。……于是,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魔怪吉利亚特’”。
美在情与牺牲。吉利亚特是英雄,是魔怪,在与自然的搏斗中,他是孤独的,却是有力的;吉利亚特更是殉道者、殉情者,在对爱的追求中,他是有援的,却是无奈的。如果说在大海上他是征服者,唱响了一曲力与意志的壮歌,那么在花园里他是个奉献者,只能以滴血的心,唱一曲情与牺牲的悲歌。无望而无私!月光下的风笛声,大功告成后的爱情小曲,在那天外惊雷式的花园密闻前顿时化为千年哑音和万古钟声——男主人公吉利亚特的爱情丧钟和女主角戴吕施特的婚礼祥音。本该得到的且是理所当然得到的,本将到手的且是唾手可得的,因为爱得圣洁,爱得虔诚,爱得无怨无悔,以致全力成人之美,以致彻底牺牲自我。作品中转赠新娘服装这个细节叫人感动不已。这是吉利亚特母亲的遗物,承载着一位孤母的唯一遗愿:“等你结婚时,送给你妻子。”现在,吉利亚特却把它送给了“别人的妻子”!也许只有全心、真心到极致的人才有如此痴情。结局是吉利亚特目送心上人幸福远去,自沉海底。那场景简直如“泰坦尼克号”触礁沉没,悲壮绝伦,撼人魂魄!
合上全书,一句话萦绕耳际,那是资深翻译家许钧在“译后小记”中的结语:“《海上劳工》正是这样一部对‘一切使人伟大的东西’的颂歌。”
古典的崇高,让灵魂震撼;壮美的礼赞,让热血澎湃!
伟大的作品总是震撼人心的。伟大的作品也总是穿越时空的。
就像雾中的海、云间的山。雾散云淡后,再发现,齐惊叹,不约而同且经久不息。经典的效应就是这样。
翻阅雨果作品,你不能不对“经典”有更深的认识。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也是十九世纪当之无愧的世界伟大作家之一。雨果说过这样抒情性的处世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也说过这样哲理性的创作宣言:“宗教、社会、自然,这是人类的三种斗争,这三种斗争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人类要面对迷信、偏见和自然元素三种形式的障碍。三重天数压在我们身上,这便是教理的天数、法律的天数和事物的天数。”为揭示“三重天数”,作家以如椽巨笔,写就了与此对应的三部传世巨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
前两部几近家喻户晓,后一部尚在“雾中云间”。
事实上,雨果还有一部“雾中云间”的磅礴巨著——《九三年》。如果说《海上劳工》是部“硬汉作品”,那么《九三年》就是一部“好汉作品”。前者堪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媲美,后者可与司各特的《艾凡赫》并论。
(小说最后一章题为《雄伟的坟墓》,“海上劳工”吉利亚特目送一对新人乘坐“卡什米尔”轮远去,自己葬身大海。)
他目送帆船远去。……吉利亚特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它。
水涨到腰际了。
海潮升起。时间流逝。
海鸥和鸬鹚在他身边焦急地盘旋着。也许这群飞鸟间有一只来自多佛尔礁的海鸥,此时认出了他。
一小时过去了。
海湾锚地里仍然感觉不到外海的风,但“卡什米尔”号在迅速缩小。船看来是在全速行驶。它差不多已到加斯盖一带。
吉尔德-霍尔姆-乌尔礁周围不见海水浮沫,也没有海浪在拍打岩石。海水静静地往上涨。已快漫到吉利亚特的双肩了。
又一小时过去了。
“卡什米尔”号已经越过了奥利尼海域。奥尔塔克岩石一时将它遮没。它像日食一般,隐没在那块岩石的阴影里,然后又钻了出来。船向北方飞驶,进入了公海。它只成了一个点,太阳下,它在闪闪发光。
小鸟冲吉利亚特发出声声轻鸣。
现在只能看见他的脑袋了。
海水轻柔而阴险地往上涨。
吉利亚特一动不动地看着“卡什米尔”号消逝。
海水几乎完全将他淹没了。夜晚渐渐临近,在吉利亚特身后的锚地里,几艘渔船正在返航回港。
吉利亚特的眼睛,一直盯着远方的那艘船,直定定的。
这直定定的眼睛,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相比。在这悲哀却安静的瞳仁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东西。这目光含着未曾实现的梦所留下的安宁,是对另一种命运的接受,那么凄凉,宛似跟随流星坠落的那种目光。渐渐地,那天空的黑暗聚于这眉下的瞳仁里,而他的视线依然凝于天际的那一点,一动不动。就在海水在吉尔德-霍尔姆-乌尔岩礁边无限地上涨之时,那黑暗中无限的平静在吉利亚特深邃的眼中慢慢升起。
“卡什米尔”号已经无法看清,此时成了混杂的薄雾里的一个斑点。除非清楚它所处的位置,才能辨认出它来。
渐渐地,那一个斑点已不再具有任何形状,淡去了。
接着它变得更小了。
接着它消失了。
正当那船消失在天际之时,吉利亚特的脑袋也淹没在海水之中。除了大海,什么也没有了。
(《海上劳工》,许钧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