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蓝田的学生小南(化名)因为未完成作业怕老师打,在家里喝农药身亡。小南的同学说,老师打过小南,小南也为此哭过。老师不光打他,作业写不完的同学都打。
类似的悲剧也发生在山东潍坊市的中学生张纪鑫身上:2009年12月17日晚,值班老师以违反纪律为由,罚他站到宿舍外。随后,这名值班老师喝酒去了,忘记小鑫还在宿舍外罚站。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夜里,小鑫在宿舍门外活活冻死。
上述两个案例让人痛心,相信每一个稍有良知的人都会为案例中老师的这种做法而愤慨。愤慨之余,我们不妨想想,教育学生的手段有多种,为什么一些老师却热衷于体罚呢?“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在今天的校园中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致体罚学生而产生严重后果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然而,学生真的是不打不成才吗?
什么是体罚?相关法律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体罚”的定义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对学生进行体罚是否必要,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大家怎么说。
王燕(初三学生):体罚确实是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但学生也应该有自觉性,时常给自己敲敲警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实,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目的还是为了学生好,我们也应替老师着想,要有自觉性。
郑晓曦(家长):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时你跟他讲道理他就是不听,在这种情况下,打他一下他立马就乖了。孩子的一些毛病就是不能惯!老师对孩子进行适度体罚是可以理解的,我就怕老师不管孩子,放任自流。玉不琢不成器,孩子正处于成长期,一些坏毛病通过适度体罚能加以改正,从长远说,这都是为他们好。
张子夜(教师):虽然教育部门明文规定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学校也这么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完全杜绝有一定难度。学生里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你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他们根本不听,对于这种学生不进行必要的惩罚,其他学生见做了错事不受惩罚就会效仿。因此,对这种学生进行一定的体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其他同学也有警示作用!
李世博(初二学生):在古代,当学生犯错时,教书先生便会用戒尺惩罚,这个习俗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生活在新时代,旧教育早已跟不上潮流。有一些人认为,体罚不能免去,因为坏学生永远不会消失,总有一些人向校规挑战,破坏校园秩序。如果没有体罚,那些学生将无法无天,把校园弄得天翻地覆。但也有些人认为,老师们不能只靠体罚来制服学生,这会引起他们的反叛情绪。教师应该与学生更亲近一些,课堂上是师生,课后是朋友,这样可以让学生进步得更快。
对于体罚,我持中立态度。体罚与否,各有利弊,应视情况而定。
王晓宇(初二学生):每个同学都可能会犯点错误,老师为什么不能用平和的态度来开导呢?青春年少的学生总会有些逆反心理,体罚无法让学生心悦诚服。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讲,体罚只会起到副作用,伤害学生的自尊,伤害学生的身心。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能体罚学生!
徐扬科(初三学生):体罚从表面上看似乎有效,让许多学生都不敢再犯错,但究其实质,不是对老师心服口服,而是对体罚不得不服。老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靠体罚。
冯佳(初三学生):一名优秀的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引导,不能急于求成,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多做沟通工作。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因为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相反,体罚学生不仅伤害师生感情,有时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赵京京(家长):对于体罚我坚决反对,就算是适当体罚也不行,体罚是旧社会教书先生用的法子,是不尊重人性的!孩子处于成长期,老师为人师表,应该通过说服教育等温和方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不应该动不动就体罚。
曾子恒(家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思想和情绪波动大,犯些小错误在所难免,如果动不动就体罚,孩子当时服你了,但可能只是表面,心里未必,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体罚或多或少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对其成长不利。
王志伟(教师):有些学生由于个性、惰性及社会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行为总有不合“规矩”之处。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面对违规的学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传身教,还是冷言冷语,讥讽喝骂,甚至是棍棒相加?我想还是应该进行正面教育,即使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犯错严重的同学也一样。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情商教育,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教育、引导他们。让学生身体受到伤害是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的。
刘义杰(教师):遇到学生调皮的情况,老师应从尊重学生人格出发,正面加以引导,做通其思想工作。思想通了,问题就好办了。同时,对于学生的一些坏毛病,应该通过与家长沟通、联动等方式共同努力解决。学生违规现象之所以频发,教师自身也有一定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思想素质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会心服口服,从而减少乃至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张小军(校长):目前社会各界对于体罚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一致的定义。不应该体罚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行为规范没有必要。若有一两个学生捣蛋,通过说服教育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必要的,以避免其走向歧途。但必要的行为规范并不等同于体罚,两者之间有一条界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行为规范应该把握好尺度,否则,就会不知不觉走向体罚。
从以上大家的观点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对于体罚是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呵护,个性较自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如何掌握管教尺度?如何避免语言暴力?该不该体罚?这是各国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或许,其他国家的经验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世界各国对待体罚的态度有较大分歧,大体分三类。第一类国家完全禁止体罚,其中包括奥地利、芬兰、德国、挪威、瑞典、丹麦、冰岛、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第二类国家也禁止体罚学生,但要求恢复体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如日本、英国,其中英国是在完全禁止体罚后又重新解禁。第三类国家允许体罚,这些国家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美国。其中,美国有21个州在法律上保护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合法性。
美国自称是国际社会尊重人权的“榜样”,然而这个“榜样”的50个州中有21个州在法律上保护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合法性。对学生体罚最常见的方式是用短木板打屁股,一般打两到三次,叫法很有意思:“新鲜啤酒”或“轻轻一舔”。犯错误的学生通常弯腰撑住一张桌子或椅子,或撑在墙上。用木板打屁股,不会让学生痛很长时间。即使是一次很严重的体罚——打四次或五次屁股(这在公立学校中已经很少见了),也不过淤伤几天,不会导致伤病或出血。在大一点的学校,体罚由副校长执行,小学校由校长执行。体罚一般在校长或者副校长办公室执行,也有的在教室或走廊执行。
英国在1989年通过法律禁止在公立学校体罚学生,两年后扩大到私立学校,1998年又扩大到校外,家长也不得体罚学生。2001年,40多所学校的教师和一些家长联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恢复体罚,他们认为:禁止体罚使学校纪律下降,而且体罚是符合《圣经》要求的。
于是,从2006年4月开始,英国颁布了《2006年教育与督学法》,使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力。新法生效后,教师获得在学校使用身体武力阻止学生打架的权力,以及不经家长许可对学生实施放学后或周末留校的处罚。
有了新法之后,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规定了体罚的具体要求,例如:鞭子或皮带必须有经过认可的标准,必须备有惩罚记录,年龄在8岁以下儿童禁止体罚,打手心时每只手不得超过3下,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6下等。
在韩国,2002年教育人力资源部门规定教师可以对违纪学生进行体罚,但同时规定了实施体罚的详细程序:(1)实施体罚之前要向学生讲清理由;(2)实施体罚前对学生的身体、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延期进行体罚;(3)学生可提出以校内义务劳动来代替体罚;(4)体罚必须在有校监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对体罚手段和过程,韩国还有详细的规定,比如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用直径1厘米、长度不超过50厘米的木棍;对于高中生,木棍直径可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不超过60厘米。在体罚中,男生只能打臀部,女生只能打大腿。实施体罚时,初、高中生不超过10下,小学生不超过5下,程度以不在学生身体上留下伤痕为准。
日本一直禁止学校对学生施行体罚,要求学校推行“宽松教育”。禁令让教师们觉得“束手束脚”。日本对体罚的规定比较严格,如将课堂上喧哗的学生逐出教室就算体罚。据日本文部省统计,2004年由小学生制造的校内暴力事件多达1 890件,比上次调查增加了18.1%。更令人不安的是,不仅小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有所增加,小学生对老师实施暴力的事件也多达336起,比上次调查增加了32%。
鉴于这种状况,2007年年初,日本政府教育改革会议向时任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一份允许学校施行体罚建议报告,安倍晋三对建议内容表示支持。一部分教师也认为,这对教师来说很是鼓舞。现今教师无法对顽皮学生采取严厉措施,因为如果教师遭到家长的指控,无法从学校获得保护,一些学生在利用教师的这个弱点。
在我国,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同时也规定,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老师管教学生是职责所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养,对缺乏自觉性的学生严加管教是有必要的,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相信大家也都能理解。但体罚和变相体罚很容易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实在是不可取。“玉不琢不成器”固然有道理,但老师需要在“琢”的方法上下工夫,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琢出纹理天然的美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