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人均耕地面积
当前,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8.25亿亩,位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7亩,在全球190多个国家中排在126位。在全国2859个县级行政区中,除856个市辖区外,有近70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低于国际公认的0.8亩警戒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的刚性减少、粮食需求的刚性增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有必要在控制耕地保有量的基础上,将耕地面积的指标调整为人均耕地面积,并作为控制耕地变化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对此,要在当前耕地存量的基础上实现2015年人均耕地面积不低于1.32亩的标准,这将比控制耕地保有量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NO.2:中低收入阶层住房用地比重
建议将中低收入阶层住房用地比重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就是要遏制地方政府违规用地的利益冲动。这将通过调整住房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控制高档住宅、大户型的建设比重的方式,满足80%以上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刚性需求,使全社会成员住有所居,形成广大消费者买得起、住得上的住房保障体系。
NO.3:资源替代率
研究表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需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资源环境系数应保持在1.45以上。但有预测分析表明,按现有的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即便在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条件下,我国国家资源的安全系数也将从1998年的1.73下降到2010年的1.45、2020年的1.35。
对此,有必要将资源替代率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实现石油、铀、铁矿石、铜、铝土矿、锰、金等矿产的资源替代率大于1.5,天然气、煤、铅、锌、钨、锡、锑、钼、钾盐、磷、硫等矿产的资源替代率要大于2,确保经济安全。
NO.4 :资源产出率
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
国土资源部承担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的部分成果表明,我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约有不小于50%的空间,其中,技术节约潜力不小于30%,结构节约潜力不小于1/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zGohoAT/KZ0cFBkSpi/ZWA==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将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1/3。
NO.5:国土开发强度
国土开发强度是指除森林、河流、耕地之外的使用面积与国土面积之比,即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重。截至2009年,我国人均GDP不过3000美元,但建设用地规模突破5亿亩,国土开发强度高达29% 。而美国的人均GDP接近50 000美元,国土开发强度仅为6%;德国和法国的国土开发强度分别为12.5%、8.6%;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和韩国的国土开发强度不足10%。
目前,深圳未用地仅剩2.23%,国土开发强度高达47%,超过了香港,但开发效率却远不及。因此应该设置国土开发强度这项约束性指标。
NO.6: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已突破33.4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2009年,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达133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80~120 平方米标准,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高达360平方米,是国家规定的2.4倍。
如果要实现2020年全国耕地不低于18亿亩的保有量,在未来的10年间,耕地净减少量最多为2 500万亩,每年净减少量不应该超过250万亩。国土资源部的有关专家认为,2020的建设用地总规模要控制在5.6亿亩。如果按照当前媒体报道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汇总后建设用地总量5.36亿亩,每年净增加的建设用地不宜超过220万亩。因此,建设用地的供应形势十分严峻。建议将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
NO.7:国土经济密度
国土经济密度是一个反映产值密度及经济发达水平的重要指标,比人均GDP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发展程度和经济集中程度。多数学者认为,国土经济密度是指单位国土面积GDP的产出,即地均GDP。以此标准来衡量,我国国土经济密度不足350万元/平方公里(约折合45万美元/平方公里),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不仅低于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还低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2008年,中国东部11省(区、市)的国土经济密度仅相当于日本的1/6,台湾的1/5,韩国的1/4。
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近一半的国土属于难以开发利用、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而仅占国土面积1/4的城市创造了近80%的GDP,近90%的税收。因此,提高城市的国土经济密度对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有必要将国土经济密度限定在单位城市面积的产出上,特别是限定在城市群的产出上。
NO.8:食物密度
2007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突破5亿吨,基本实现供需平衡。肉类自给有余,乳制品略有进口。但是,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不稳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土地产生较大需求,土地面临承受食物生产、经济建设和生态保育的历史性重任。
建议将食物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食物产出量)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预期性指标,目的就是通过提高粮食单产的方式增加食物密度,通过提升草地NPP(净初级生产力)的方式增加畜牧业食物产出量。在未来的5年,要在约120万平方公里(18亿亩)的耕地上产出不低于5.4亿吨的粮食,实现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这是我们国家生产安全的物质基础。
NO9:生态密度
我国生态环境先天性脆弱,建议把生态密度(单位国土面积上林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所占比重)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预期性指标,就是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实现森林覆盖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公里,湿地面积不低于38.48万平方公里,严格守护好近15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这是保护生态平衡、生态服务和生态屏障的基础。
NO.10: 环境容量
一个区域的发展潜力最终受其环境容量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环境问题凸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2008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接近1400万吨,超过环境容量2/3;我国已有90%以上的城市河段、湖泊受到严重污染。二是大气环境污染在加剧。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万吨,超过环境容量的90%;酸雨污染的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40%;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2 000万吨,6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三是土壤功能性失调严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导致了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发、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多种效应叠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约占1/3的国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18%的土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沙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危机。
建议将环境容量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就是要以环境容量为界限,进行环境容量初始配置,将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生态环境承载的限度内,严格控制总量排放,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