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孔子为何失败

2011-12-29 00:00:00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12期


  时代发展了,需要有重新调节利益关系的新法规制度,来引导社会走向新的和谐,孔子什么都没有。
  
  孔子的身世大家都清楚,他在世时的影响力远没有后来的名声大。
  孔子一生都想挤进统治阶层,后来尤其是今天的历史书上总是为他的失败找理由,说那时候实行的世卿世禄用人制度,出身低贱的孔子不可能当官从政。这其实是骗人的话,孔子在世时把这结果理解为自己与世道不合拍的缘故。要“乘桴浮于海”,自认是“丧家狗”。
  如果孔子获得一块封地,甚至成为诸侯,结果会怎样?
  他直接进入统治集团的希望确实很渺茫,但是孔子很聪明,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条曲线当官从政的道路:办学。那个时代与今天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尊重知识分子。所以孔子对自己道路的设计是很有创意也很有效果的。并且,为了扩大社会影响,他采取“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在当时的社会上确实很轰动。
  在积累了足够的影响力,同时经历了在齐国等地一系列失败的从政经验之后,51岁时,孔子迎来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政治机遇。
  在这一年,孔子进入了鲁国的统治阶层,鲁定公和执政的季桓子看中了他,也就是说,鲁国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重用他。孔子很努力,先任中都主管,政绩显著,不到一年被提升为司空“工程部长”,后来又被提拔为司寇“公安部长”,还代过几天鲁相。
  鲁国是旧贵族势力最为雄厚、周礼保持最为完善、最适合孔子理想发挥的地方了,现在又有这么好的机会,孔子应该是如鱼得水春风得意,展示才能的舞台很大了,可以说,实现自己理想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吧?但是,他还是失败了。
  他失败的原因,就是准备将旧贵族势力联合起来打击新生力量。但是,他缺乏阶级分析的眼光──旧贵族里掺杂着千丝万缕新兴力量的成分。鲁国那些旧奴隶主贵族,同时又具备新封建地主的身份和性质。
  除非是革命,在每一个社会转型期,占有社会优质资源的阶层,首先会在新的社会秩序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春秋时代的贵族就是如此。那些旧贵族一边享受着旧体制所安排的丰厚的既得利益,一边趁社会转型时期法律制度漏洞百出、新秩序来不及跟进的空子,利用自己优越的地位,大肆捞取新的利益。
  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开始行动了,他搞了个“堕三都”行动计划,想对季孙、叔孙、孟孙三家的违章建筑(三家的采邑中心都违反周朝法制等级而超标建设)搞强行拆迁。他认为,周礼所规定的法度都应该遵守,城市建设尤其如此,超标搞城建是“越礼”的行为,性质很严重,必须依法严查、彻底纠正。
  然而,公室的土地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持国君在鲁国的经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那三家一跺脚他都害怕,支持又会有什么力量呢?而靠着季孙氏当了官,又去损伤季孙氏的利益,孔子从仁义上已经有所亏欠了。关键问题是,时代发展了,需要有重新调节利益关系的新法规制度,来引导社会走向新基点上的和谐。孔子什么都没有,总高举几百年前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所定的那些根本落后于现实的“礼”的旗帜来冲呀杀呀的,有点堂吉诃德骑瘦马、战风车的架势,以自己是周礼代言人自居,看那些不守法的老贵族和更不守法的新地主谁都不顺眼,一味蛮干。想想,他能成功吗?
  正所谓──
  是骡子是马遛一遛看,是政治家是书生用一用看。历史对老先生给足了面,只怪他的理论实在经不起实践的检验。